iang诗词( 三 )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
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
又如:江面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 。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朝”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 。
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韵书押韵,也是较合理的 。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
三、现代诗歌古人的诗都是依照韵书来写的 。
但由于岁月久远,今古语音变化较大,再按古人的韵书来写诗,就变得不再合适了,而且弄不好,会造成别扭的感觉 。
所以我们今天写诗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
现代押韵一般不考虑声母、声调和韵头,也不要求韵腹、韵尾完全相同,在韵的归并上,相同、相近的韵母经常可以一起押韵,可归为一个韵 。
例如:像园中的韭菜,不要割,(e)/让它绿绿地长着(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断,/让它淡淡地淌着(e)/像枝头的青果,不要摘,/让它静静地挂着(e)/也许,人总有那么一点,/想忘又不能忘,想说又不能说(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于黄昏的角落 。
(uo)e同uo发音相近,可以押韵 。
四、十三辙与十八韵辙也是韵的意思,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一个一个的韵,宋代的《广...
请教关于古典诗词规则的问题 。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
二者关系如下: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
三、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
四、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
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 。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
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 。
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
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 。
诗韵如下: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