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毛虫》教学反思怎么写?

教学中 , 我的语言能很好的吸引幼儿注意 , 示范过程 , 幼儿也能很专心的跟着我的思路走 , 可以说得出来第一步如何做 , 第二步如何做 , 知道毛毛虫身体是将两种颜色的纸条相互交叉的折叠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 多数幼儿不能做到将纸条沿着一个方向折叠 , 而是一下向前折一下向后折 , 这样就导致两条纸条拉不出毛毛虫身体的形状 , 而形成一个方形小包的样子 。另外 , 课程中需要使用剪刀 , 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对剪刀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 基本上都能完成 , 在剪小毛虫头部的触角时 , 我也提醒了幼儿 , 不需要剪得特别细致 , 可以适当的留些白边 , 这样也便于幼儿剪出完整的毛虫头 。本节课教学难点没有很好的完成 , 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幼儿的手工基础薄弱 , 特别是在折纸方面;二是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强调折纸的方向性 , 导致一些幼儿制作过程中的困难 。通过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 , 我意识到 , 在幼儿手工活动课程中 , 应当更多的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 针对幼儿手工活动的薄弱环节强化训练 , 在完成认知、情意的训练时 , 也要完成技能方面的训练 。对活动过程中的难点要反复解说并多做示范 , 让幼儿掌握难点操作技能 。

《绿毛虫》教学反思怎么写?


在音乐活动中 , 音乐和动作是紧密结合的 。动作的伴随是幼儿认识音乐 , 学习舞蹈 , 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而韵律活动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的`身体活动 。它能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联想 , 思维的需要;创造性表现的需要等 。因此 , 幼儿需要各种形象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中的情节 , 反映音乐中的情绪 , 而目前大多数的音乐舞蹈 , 都是教师自己的所感转化为动作直接传给孩子 。久而久之音乐就成为了动作的背景 , 在无形中使得幼儿丧失了自己感受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动作的权利 。把原本优美动听的音乐变成了记忆动作和强化动作的训练 , 我想能否改变一下教学的形式呢?
韵律活动《绿毛虫》是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 , 如果不注意引导孩子听音乐感受音乐变化 , 孩子是很难理解的 。为了能让孩子根据音乐形象、旋律的特点音色变化来创编动作 , 从头到尾我没有教过孩子一个动作 , 只是将音乐用故事形式开了个头 , 用教学挂图引导让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表现绿毛虫吃东西、蠕动、蜕皮、睡觉、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的过程 。而我只是用语言提示的方法让幼儿自己来创编动作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源于想象 , 而想象则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中 , 我注重加强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 以感受入手 , 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体验 , 再进行联想 , 从而获得比较清晰的音乐形象 。如:第一段音乐 , 我告诉幼儿绿毛虫在吃苹果呢 , 他们听到马上把手放在嘴边做吃东西状 , 然后又是一段音乐 , 我让幼儿说出绿毛虫吃饱长大了会怎样了 , 因为有了清晰的教学挂图 , 幼儿很快就想到了蜕皮这时幼儿跟着音乐用夸张的动作将粘在身上的“皮”有用脚狠很的踹下的 , 有用手一下子扔掉的 , 他们表现的各具特色 。当幼儿听到舒缓悠扬的旋律后 , 知道绿毛虫睡觉了 , 他们马上有躺着的、蹲下的、靠在别人肩上……各种睡姿形态不一 。最后幼儿表现的蝴蝶也是千姿百态 , 精彩分层 。象这种音乐活动在不要教师教他们任何动作就能让幼儿掌握的同时 , 孩子们更能从音乐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 , 比起往日教他们做动作 , 做了半天还记不住 , 这个方法则更有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