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尘 诗词

俗尘 诗词

眼前草木有灵气,身外乾坤无俗尘相关诗句词是这样填的--林夕 《似是故人来》是电影《双镯》的主题曲 电影的内容涉及女同性恋的问题 , 故事的背景是惠安 。
填词的时候要配合戏中的最后一幕 , 女主角收到另一个女主角临终前所写的一封信 , 知道对方已死 , 手上握着两对手镯无限感触 。
我收到的资料就只有这一幕戏 , 当时没有机会看那部电影 , 不知道电影跟原著有否出入 , 所以说是很难填的 。
1.要讲同性恋 , 但又不想讲同性恋;2.唱的人士梅艳芳 , 为着照顾她的形象 , 不能将歌词填的太俗 。
监制给我的限制是这首歌要写一些同恋 , 又要有一些小调的味道(其实这首歌的旋律本身以具备小调的环写) 。
听过这首歌后 , 我发觉可以适合小调的需要 。
这首歌是很齐整的 , 但有一个明显的特色 , 就是每句都很长 。
这首歌的每一段都有四句 , 每句有十三个字 , 每十三个字有可以很整齐地分为三个小节 , 而每小节又可以是一个四四五的结构(56i6 56i6 56365)这种四言和五言的结构 , 给人一种颇为「文言」的感觉 , 很易于诱人填出套句 , 但我警惕着自己不要填文言 , 但事实上我是需要用文言去填 , 因此填词的整体语言策略就是要用一些浅近的文言 。
开始填写歌词的时候 , 我曾经徘徊于老套文言和浅近文言之间 , 但有些句式是刻意将旧文言句式翻新  , 使人不会产生老套的感觉 , 歌词中某些词语 , 如「终老」、「苦短」、「执子之手」、「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一类 , 如果填普通的歌曲或其它旋律的歌曲 , 一定是不会用的 , 但在这首歌中却一定要用 。
由于句子很长 , 若真的用文言 , 句子的密度会很高 , 也就会很复杂 , 而这首歌的tempo(节奏)是较快的 , 一点也不慢 。
即使现在的所谓慢歌 , 已不再是顾家辉时代的慢歌 , 每个bar(小节)都有很多音 , 非常紧密的 。
填上复杂的文言 , 若是当作诗来听还可以 , 但当作歌词来听的话 , 听的人可能不易消化 , 没法感受 。
歌词配合着旋律 , 目的是要感动听众 , 并非要给听众灌输什么深的道理 , 因此不能不让听众有一些舒徐的空间 。
四四五的句式 , 易于将文言句式翻新和运用叠句 , 例如「同是过路 , 同做个梦」 , 「和再在 , 何地再聚」 , 「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 , 「台下你望 , 台下我做 , 你想做的戏」 , 都是将文言句式翻新的 。
这四句式完全没有浪费 。
刚才谈到要避用那些比较深的文言 , 其实「留下你或留下我在世间上终老」句中的「或」和「在」是十分白话化的 , 前面「同是过路 , 同做个梦」是比较传统的两两相对 , 但这里却用「或」和「在」将上一句跟下一句扣上 , 使十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不会使人感到堆砌 。
「台下你望 , 台上我做 , 你想做的戏」一句 , 其实都是相当白话的 , 只不过是用上文言句式 。
如果没有这首歌的结构 , 没有旋律 , 将这个句子当作诗来处理 , 看的人一定不会感到它的好处 , 这个句子一定要嵌入这个旋律 , 唱出来 , 才会感到歌词结构是有道理和有效的 。
如果我们是读诗的话 , 歌词的某些部份也许是会太过平铺直叙 。
我绝不喜欢那些可以用读散文方法来读的诗 , 因为那些诗的思路如流水帐 , 由第一行至最后都不用停 , 思想不需有任何跳跃 , 然而 , 这种情形在歌词中是自然的而且必须的 。
歌词当中是需要有些像「金句」之类的东西 , 指出什么什么道理 。
这些道理在诗中写出来 , 读者不会感到特别 , 只会感到过于直接 , 但在歌词中却可以是配合着旋律唱出来的最重要的部份 , 它可能成为重复 , 也可能成为整首歌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