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的成长故事( 四 )


事有凑巧,从杭州西湖来的一位女子,三十六岁时在这里去世,墓碣便建在此处西湖畔的孤山,并且因墓而又得一处名胜:六如亭 。
观赏六如亭的最佳处在西山泗洲塔顶,那儿有一株颇具风采的大榕树 。
晚清文人丘逢甲有诗:“行人欲问朝云墓,看取亭亭塔顶松 。
”朝云,家钱塘人,原本是苏东坡早年买来的一个侍儿,当时孤苦伶仃,才十二岁 。
她不知道自家事,也不识字,但在苏家遇到极良好文化艺术环境,加上她人天资聪慧 。
耳濡目染,潜心用功,她不但学会了识字、读书,也喜欢诗画书法 。
在东坡遭到贬斥的颠荡生活里,朝云成长成熟起来,后来成为东坡的侍妾 。
一个轶事说,东坡后来被召回京城作官,在官场的险风恶浪中心情不自在 。
有一天他手扪着渐大的肚子,在院中蹓跶,忽然问身边的人:“大腹便便何所有?”一个女子应答:“自然是一肚子墨水 。
”东坡摇头,另一个说:“必是满盛着好诗妙文 。
”他仍摇头 。
转脸问朝云:“你说呢?”朝云缓缓说:“先生那儿,该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
”东坡拍掌大笑,“这才对哩!”六十岁的东坡受到更严重迫害,远谪到岭南惠州 。
那时他的妻子已故,朝云成为他日夜相守的伴侣 。
此时,朝云虔诚地信奉佛教,一心诵经,吃素,行善事,曾跟东坡一道在惠州创建了一个放生池,还捐资修桥筑堤 。
北宋绍圣二年,朝云不幸病故,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
东坡非常伤感 。
为了纪念这位纯情又贤慧的女子,后来人们把她住过的房子,东坡取名白鹤堂的,改名为“朝云堂” 。
朝云死后,依她所嘱,葬在西湖附近的栖禅寺 。
寺内僧人十分重敬这位女施主,特地捐资在朝云墓上盖了一座纪念亭,初名朝云亭 。
后来,由于笃信佛教的女主人,在弥留之际曾反复诵念《金刚经》上的一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应作如是观 。
”这六个“如”字,突出表现了佛教强调的“空”意,所以朝云亭后来被人们改称为“六如亭” 。
清代道光年一位文士林兆龙依“六如”写过一副亭联:“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六如亭而今成为惠州一处名胜,也是纪念大文豪苏轼的珍贵文物 。
亭由砖石建成,形制整饬,风格纯朴,很适合所纪念人物的风神气质 。
苏东坡诗词极著名,但爱情诗绝少,而一首纪念朝云的《西江月》词,堪称爱情诗中的极品,词曰“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
海内进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
素面常嫌粉(氵宛),洗妆不褪唇红 。
高情忆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
”三:《卜算子》卜算子·赠乐婉 施酒监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 。
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 。
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
卜算子·答施 乐婉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
要见无因见,了拼终难拼 。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
这是一个宋代歌妓的故事 。
乐婉是杭州歌妓,与一位姓施...
关于名人成长的故事毛主席成长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 。
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 。
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 。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
俞敏洪成长故事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 。
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 。
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
前两次参加高考时,俞敏洪的英语成绩分别只有33分和55分,而那时他的目的也只是想到常熟师范学校去读个大专,就连这样的原望最后也没有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