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如何写?( 三 )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 , 不学则愚 , 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 求知无坦途 , 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 。“亲师友 , 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 。要知道尊敬亲人 , 老师和朋友就必须要敏而好学 。
“玉不琢 , 不成器 , ”玉不经过雕琢 , 就不能成玉器 , 着说明了一个道理 , 就是要努力学习 , 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
而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更应该将借给我们的孩子 。如:昔仲尼 , 师项橐;古圣贤 , 尚勤学 。赵中令 , 读鲁论;彼既仕 , 学且勤 。披蒲编 , 削竹简;彼无书 , 且知勉 。头悬梁 , 锥刺股;彼不教 , 自勤苦 。如囊萤 , 如映雪;家虽贫 , 学不辍 。如负薪 , 如挂角;身虽劳 , 犹苦卓 。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 , 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 , 做了宰相之后 , 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 , 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 , 他们没钱买书 , 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 , 把头发系在房梁上 , 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 他们都没有老师 , 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 , 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 , 他们虽然贫困 , 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 , 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 他们尽管劳累 , 却不放弃学习 。
《三字经》 , 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 , 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 , 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 , 发扬它吧!

读《三字经》有感如何写?


放寒假没几天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本教我洒扫、应对、进退 , 帮我学习、尊长、敬幼的书——《三字经》 。《三字经》文如其名 , 以三字为一句 , 四句一组 , 就像一首诗一样 , 背诵起来 , 如唱儿歌 , 琅琅上口十分的有趣 。但是 , 《三字经》易学不易懂 。从大年初二开始我就拿着这本书和《百家讲坛》的教授一起读《三字经》 。
我最喜欢的是《三字经》的头两句 , 人之初、性本善 , 性相近、习相远 。我为什麽喜欢这两句呢?是因为这两句能帮助我学习做人 , 学习做“真人” 。意思是说 , 人初立世之时 , 本性都是善良的 ,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 。后来 , 因生活和学习环境变换 , 不同于当初之时了 , 差异变的越来越大 , 就象当今社会上的人 , 有好有坏 。这两句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