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爱情诗词( 二 )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国风周南》中的《关雎》,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由起初的“寤寐求之”的思慕,到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然后“琴瑟友之”亲近她,使她快乐,终于鼓乐娶之,宜其室家 。
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词作品可谓源远流长 。
知识分子有托儿女情、言君臣事的传统 。
晚唐五代时期形成花间词派,大写闺,情,而且绝大多数的作品堆砌华艳的词藻、铺锦列绣、雕章琢句,多写女子的容貌服饰体态,而较少触及她们的思想感情较深层次的内容,风格香艳绮靡,题材狭窄 。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词中女子娇弱无力,让人怜爱,百无聊赖,慵懒多情 。
但这只是外部浅层次的描写,给人的感觉并不真实 。
翻开女子真正的爱情作品,这种感受就更为鲜明 。
到了汉未,在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出于种种机缘,爱情诗歌的创作出现了“中兴”局面,从而出现了从汉未到南北朝爱情诗歌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
首先是民间创作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
山无陵,江水为竭 。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这首诗歌可以看做是汉末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呐喊和呼叫 。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中,表现爱情婚姻的作品居多数,其中南朝乐府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爱情歌曲,典型的就是《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歌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 。
其次是文人作品:汉未文人古诗,建安诗人,两晋诗人,南朝诗人都染指爱情诗作,而且大都受到民歌的影响 。
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作,都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爱情诗所描写的内容和情感,从汉未到南朝呈现出由复杂到单纯的走向 。
《孔雀东南飞》和《西洲曲》最能说明这一点 。
与上述特点相伴相生的,便是从汉末到南朝的爱情诗越来越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不大喜欢“直陈其事”了,他们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体态服饰的刻划,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的手法,这既与当时社会风气日渐侈靡、审美趣味日渐细腻有关,也与南方的地域文化有关 。
这种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改变最终导致了这个时代爱情诗风格的变化 。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的概括极为正确 。
他们好用色泽浓艳的语言津津有味地去倾诉爱的寂寞和苦闷,特别注重辞藻的繁饰和声律的和谐,特别赏心悦目于女子的容貌美 。
因此与《诗经》质朴健朗的美相比,这个时期的诗浮艳柔弱而含蓄 。
这实际上是受到屈原的影响,最终走上了齐梁宫体诗浮靡甚至色情的道路 。
陈子昂与初唐四杰标榜汉魏风骨,反对华靡浮艳诗风,诗坛开始出现真正的唐代气象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把爱情诗从宫廷乐户带向市井民间的代表作品 。
在张若虚笔下,爱情意识与更为深广的字宙意识融为一体 。
他尽情讴歌了宇宙自然的壮美和生命青春的短暂,从而突出显示了人间真挚爱情的弥足珍贵 。
因而爱情诗歌终于摆脱了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 。
它预示了盛唐气象的到来 。
与其它题材的诗歌相比,盛唐爱情诗似乎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盛唐仍不乏优秀的爱情诗篇 。
赠内诗、宫怨诗、离妇诗、产生于安史之乱中的弃妇诗和别离相思诗都是盛唐诗人的薪的开拓 。
但是爱情诗的创作高潮只是到了中晚唐才出现,这似乎是南朝历史的重复,因为每当衰...
哪位能告诉我宋朝七夕节著名的诗句有哪些?节序词作为宋词的一枝,凭借七彩斑斓的节物风情,独特的审美观照,向后世展示了一幅绚丽的世态风情画卷,真实地再现了宋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丰富深邃的时代人文精神 。
而七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其附缀的神话传说,专属的女性群体,柔和轻灵的节日风俗,营造了缠绵而浪漫的特殊气氛 。
影响到文学创作,七夕词意象多倾向小而巧,而意境也多是女性世界的婉约与绵长 。
在七夕词中,凄美哀怨的爱情悲歌和欢乐热闹的节日环境描写,一喜一悲两种相反基调的共同存在及其理趣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文学审美心态的七彩斑斓 。
七夕词犹如一朵晕开的纸上花,美丽朦胧,绚丽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