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设计怎么写?( 六 )


充分利用课本“浇花”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 。首先,让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况,选择要解决的问题 。在学习“26+3=”和“26+30”的口算中,在探讨算法时,为学生搭建了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过程:小棒和计数器图→移动小棒和算珠→隐去直观图→看算式说过程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足够空间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算法,我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比较好,当然无论怎样,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
练习时我注意专项训练、对比练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提升 。两位数是由几十和几组成的,所以在口算时,若加整十数,就用整十数加,若加一位数时,就用一位数和它相加,要用两步来计算,大多学生掌握了这种算法,只有个别学生还分不清个位和十位 。
这种课,着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 。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儿童的好胜心理 ,创设了关于“浇花”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比较浓厚 。在学习“26+3=”和“26+30”的口算中,我注重让学生,注重摆出25根小棒后,我问“再加上2根小棒,应该和2捆小棒放在一起,还是和5根小棒放在一起计算方便些?
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25+20=”,学生摆出2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20根小棒,应该怎样调换位置会更清楚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2捆小棒放在一起 。”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讨论、交流的时间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进行交流、展示的空间,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 。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 。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