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及其教学思考( 二 )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作者心境,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让自己的思想和诗人、词人的思想融为一体 。
这样,朗读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
三、 明白诗理,升华诗意 1. 找诗趣 。
学习散文我们喜欢引导学生找出“文眼”,其实古诗词也有“眼睛”,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它,就能顺利把握情感基调,悟出作者的思想精髓 。
“眼睛”是诗词的中心,是诗人要表达的“诗理” 。
“理”其实是和“趣”相连的 。
有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时,会让他们无形中享受到一种乐趣 。
在诗人营造的趣味中习得其意,进得其境,显得顺畅自然 。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向我们描绘了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情景 。
词中的一户人家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 。
这首词只要细细玩味,我们就会发现“趣味”无穷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亲切与温馨,“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可爱活泼,都融于一个“醉”字中,“醉”字就是“词眼”,字里行间也无...
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尝试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
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目前诗词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状况并不容乐观 。
(一)教的误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良现状,表现为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反观老师的教学,也不无遗憾 。
1、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 。
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一元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悟的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 。
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
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 。
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
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 。
3、重读赏、轻运用,忽视诗词写作教学 。
运用无疑是最好的学习,然而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诗歌这种文体,于是,很多教师过分注重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对诗词的教学只停留在读、赏的层面,带有太大的功利性,根本不对诗词写作加以指导 。
忽略了诗词写作走进课堂,能起到滋润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精神素养,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在运用层面上感悟诗词艺术的魅力的尝试 。
...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 。
”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 。
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 。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
一、意象教学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 。
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 。
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 。
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 。
- 七年级教学计划怎么写?
- 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怎么写?
-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写法怎么样?
- 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怎么写?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怎么写?
-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如何写?
- 初中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
- 六年级期末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最新怎么写?
- 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如何写?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求职信写法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