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父与子》读后感400字怎么写?( 二 )


其实我们的父亲都一样关心自己的儿女,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父亲,您辛苦了!”

阅读《父与子》读后感400字怎么写?


《父子协议》读后感
《父子协议》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简单、真实的家庭教育故事 。1996年,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在儿子郝丁中专毕业后逼其签订《亲子双向自立协议》 。他狠下心来对儿子实行四不管,而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的老年生活 。一场家庭革命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作为一名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老年问题研究专家,郝麦收本是潜心研究老年问题的,却发现自己的独生子养成了独生子女身上几乎所有的一切毛病:不爱惜东西,动手能力差,没有自制了,不负责任,并且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表现得理所当然,甚至认为未来自己的就业都应该是父母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没出息”的独生子,郝麦收急坏了,他在反思自己以前溺爱孩子的同时,更注重解决孩子未来的生计问题,到底是把他留在身边一辈子待在他的庇护下,还是应该放手让他自己走出家门去打拼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1996年郝丁中专要毕业了,郝麦收发现,虽然儿子已近成人,但对家庭的依赖却没有改变 。如果两代人都一味无原则地互相依赖,那么孩子将来能否自立自强,扛起生活的重担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郝麦收感到,传统的亲情模式必须要改变,他萌生了与儿子签订双向自立合同的想法 。
有关这份协议,郝麦收进行了再三的思考,考虑到它对儿子的影响,结局是好是坏;考虑到它对家庭的影响,一家三口从此是走向对立还是友好地相处;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它只是个案还是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教育有借鉴、启发的意义 。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家庭生活和父子亲情一直遵循着一成不变的农业社会的情感方式: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相互依赖,彼此都不独立 。因此,亲子协议签订后,它获得的待遇更多的是指责与不满,而郝麦收也成为这场家庭革命的“始作俑者”,背负着“绝情”、“残酷”的父亲称号 。但是,面对着重重的压力,郝麦收却义无反顾地将协议进行到底 。
20岁的郝丁被父亲强制性地推到了社会大舞台,怀着恐惧甚至仇恨的心理、带着内心“少年的屈辱”四处奔波求职 。这其间可谓辛酸多多:当过廉价工,干过体力活,做生意赔得精光,被初恋女友抛弃??如今,9年过去了,郝丁不仅自立自强了,而且成功当上了一名天津《今晚报》的资深广告人,其工资已超过父母收入的总和 。此时,他也终于明白了父亲当时的良苦用心 。这九年,他吃了比同学多得多的苦,但也得到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阅历,最重要的是拥有了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与坚毅 。几年的闯荡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他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让老人晚年获得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