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女子孤独的古诗词( 四 )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
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 。
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
“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 。
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
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 。
用了夸张的手法 。
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 。
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 。
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
古诗 古词 表达一个人思念自己爱的人 孤单 有什么?展开全部 声声慢·寻寻觅觅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
夜雨寄北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赏析: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赏析: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朝代:宋代作者: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表示女子孤独的古诗词】

赏析:词以长江起兴 。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
...
有哪些让人感到极致孤独的古诗词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柳和月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千百年来,柳和月的意象特别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成了我国古代文人感情抒发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新教材中,也收录了多首吟柳赏月的古诗词,根据中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提出的“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认真搞好古诗词的教学,有必要带领学生一起去认真欣赏中学古诗词中的柳和月. 一、吟柳 以柳赠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陆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写的就是以柳赠别之情.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也是以柳赠别之情.《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抛妻别子的哀愁,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以柳言愁,“秋风秋雨愁煞人”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他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堪称愁景写愁情的千古佳句.词人在这里设想,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酒入愁肠,梦醒时分竟不知身在何处.词人在这里勾勒了一幅“清秋图”: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一舟临岸,但见习习晓风轻拂萧萧杨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风景之凄凉,客情之冷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清秋图之中.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读后令人倍感黯然神伤. 以柔为美,“未成曲调先有情”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写的就是柳的这种内在特质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因为柳“细、长、柔”的内在特质之美,恰与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统一的.尤其是宋代词人继承发扬了这一审美传统,涌现了大量阴柔之美的婉约词作. 二、赏月 以月抒怀,“何人不起故园情” 月亮,别称很多,诸如“银钩、玉盘、玉兔、蟾宫、桂宫”等.月光、月辉在古诗词中常常成为思念家乡、盼望团圆的标志.看到月照大地,洒下清辉,人们常常生起故园情结.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短短四句,20个字,却把远离故地、思念故乡的情怀,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是一首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著名思乡诗. 李煜的词《虞美人》,也是一首以月抒怀的名篇.开头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写的是眼前之景,望“秋月”而生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缺月圆”,给词人带来的又是什么呢?只能是绵绵无尽的长恨而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由感叹现实,转入写身边事情.在那皎洁的月光下,回想起自己早已破灭的国家,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实在承受不住啊!“月是故乡明”,囚居“小楼”的词人见皓月当空,自然会引起他对昔日“故国”月下种种故情的无限眷恋.然而,“月明”无殊,但江山易主,一切都今非昔比了,一切都成为无可追挽的“往事”了. 以月言情,“说尽心中无限事” 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别愁》,其中有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月言情,写的是词人西楼盼书的殷切之情.古时候,对分离两地的亲人或情人来说,书信就是沟通彼此消息和感情的桥梁,它可以穿越时空,给相互思念着的人们带来慰籍.在这里,对于深深怀念着丈夫的词人来说,希望得到丈夫的书信,自然成为她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在词人望眼欲穿的时候,蓦地,出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说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无声无息地洒满了她的楼头,真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怎么不使词人倍加失望,倍加惆怅呢!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卷二中说:“言情之词,心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在这里,词人以“云中谁寄锦书来”呼起后并不作回答,而径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样两句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语收束上片,不写愁而愁自见,不言情而情无限,达到了“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效果. 以月写景,“秋月春风等闲度” 李煜的词《相见欢》上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借一弯月亮写出了词人孑然一身,满腹忧愁的情景.词人依栏仰望,一弯如钩的残月,让人遐想,让人回忆.残破的故国,残破的家,还有这颗残破的心,仿佛月知人心,人愁月也愁;仿佛月懂人情,今晚这象征团圆的月亮也不作美,使词人愁上加愁.词人俯视楼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深院”并不解人间情仇,更不懂“寂寞”为何物,“清秋”一词,也让人联想起黄叶飘零,秋风萧瑟,更何况还有“寂寞”的“梧桐”,冷清的“深院”.人间秋色,无处不在,岂能被一园锁住.所以,被锁者,非秋之景色,乃词人被囚者也.这里的“寂寞”和“锁”二词,是传神之笔,是词人“以我心观它物,物皆染上我心之色彩”(王国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