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抒情诗词王强模( 四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23、《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24、《琴歌》佚名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
25、《途中见杏花》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
26、《折桂令》元·徐再思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
空一缕馀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
27、《西施滩》唐·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
28、《狂夫》唐·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
29、《诉衷情》唐·顾敻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 。
香阁掩,眉敛,月...
?中国的诗歌为什么是以抒情为主,诗经与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有关系...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 。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 。
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无数的外国学人所称道 。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
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样而又严整有序,而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
郭沫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诗人的诗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跨进世界文学的殿堂,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编织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花环 。
综观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全貌,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文学的任务和功能历来都受到重视 。
公元前的孔子(公元前551-479)首先提出诗(文学)“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三国魏文帝曹丕,极重视文章的写作,认为文章可以“经国”,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对写作诗歌的目的作了更直截了当的阐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对此,白居易说得更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批判地吸收历代有关文学功能的主张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明确、更为群众欢迎的响亮口号: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解放区的文学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新时期的文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
二、我国文学历来是勇于进取,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创新或推陈出新的开放型文学 。
比如,诗歌的发展是由四言诗而五言诗、七言诗,由古体诗而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 。
散文的发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汉赋、骈文而“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到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和形式,真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 。
在体裁上,由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长篇小说、短篇小说 。
总之,几千年的文学发展表明,我国文学在艺术形式和体裁上,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中,在不断地创新和革新 。
需要指出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理性化程度较高的民族,能够全面、辩证、成熟地对待文学形式和体裁上的创新和革命 。
某一新的艺术形式和体裁出现后,并不因此否定先前的艺术形式和体裁,而是允许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裁自由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