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网站( 二 )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
谁能推荐一本诗词格律方面的教材,王力先生的已经有了 。
如果有电子...不是解答,而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实际情况和体会 。
我是从阅读开始的,多年来读过不少诗词,但是并未通读、精读过《唐诗三百首》或某一本诗集 。
而且,虽然读过不少诗词,但自己仍然不会写作 。
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是让我读的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这本书很好,虽然只选讲了一百多首诗,但有讲解、有评论、有分析对比、还有关于诗律的介绍;可惜的是,这本书可能不太容易买到 。
另外,我常用的工具书是王昕若的《诗词格律手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只有5元,但全面介绍了诗词格律,包括音韵,每部分都有若干例子 。
因此,我的体会是: 1、诗词格律要花一定时间来学 。
阅读可以辅助,但不能代替格律学习 。
其实,格律知识并没有太多,应该是容易掌握的 。
如果连格律都不肯花时间去学,那就根本谈不上诗词写作,写出来的充其量不过顺口溜而已 。
2、广泛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
格律学习同样不能取代阅读 。
有了阅读的基础,才知道如何下笔;正如学习了英语语法,还要学习课文和对话一样 。
没有广泛阅读的功夫,只是凭借着所谓“气势”、“深情”去写作,那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
3、开始时,阅读,包括背诵100篇左右大约是必需的,当然多多益善 。
至于阅读时还要注意什么,我觉得读懂、读熟就可以了 。
4、总之,作为学习写诗的开始,格律知识和一定数量的阅读是必要的,当然还有多练习 。
进一步则是更多的知识学习和各人的性格、爱好、经历、积累等等,这就没有一定之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