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对诗词发展的影响( 二 )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 , 直抒胸臆的气势 , 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
这样 , 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 , 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 , 英气勃勃 , 光采照人 , 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 , 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
显然 , 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
对这首词 , 近来颇多议论 。
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 , 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 , 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 。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 , 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 , 但作者的现实之情 , 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 , 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 。
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 , 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 , 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
其次 , 以农村田园入词 。
从《诗经》开始 , 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 , 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 。
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 , 那也是美化了的 , 缺少泥土缺息 。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 其中所谓的“渔父” , 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
苏轼的《渔父》四首 , 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 , 新意不多 , 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 , 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 , 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 , 水光如泼 , 风吹蒿艾 , 香气似薰;庄南村北 , qiān@⑵车欢唱 , 几家煮茧 , 满村清香 。
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 , 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 , 乌鸢翔舞赛神村” 。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 , 喝着舒心的米酒 , 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
宋代政治形式怎样影响诗词发展宋词繁荣的原因.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宋初是令词继续发展和长调勃兴的时期 , 晏、欧等词家主要承继南唐词风 , 柳宗则大力创作长调 , 扩大了词的容量. 北宋后期为词的雅化时期.柳永将词引向市井 , 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满.苏轼进行了题材内容上的开拓 , “以诗为词”;周邦彦则主要在艺术手法上去俗求雅 , 因而形成词坛的两个流派. 南宋词风转变 , 爱国志士感于亡国之痛 , 以词抒发爱国思想与身世之感 , 趋于苏轼一路.至辛弃疾 , 遂极大开拓了词的境界 , 影响巨大 , 形成辛派词人群体 , 豪放派得以确立. 姜夔重音律 , 格调骚雅 , 宋金形势渐趋稳定之后 , 南宋后期词人大多以姜夔为宗 , 刻意追求音律谐和、韵味悠长和形式精美 , 导致宋词韵高和寡 , 无以为继. 唐代皇帝的爱好与唐诗的兴盛 一般都认为盛唐是东方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它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 , 缔造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又一个光彩夺目的高峰 , 而唐诗无疑是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 蜚声四海 , 映照古今 , 其内容之广泛 , 体裁之多样 , 艺术之精湛 , 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诗的起源 , 应该说是魏晋以来文风不断转变发展的结果 , 但唐诗的繁荣又确实得益于唐代统治者的“导向”作用.唐朝的皇帝 , 特别是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 , 多有作品传世.作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备雄才大略 , 同时也是一位写诗高手.虽然他的诗宫廷味较浓 , 但他的示范作用影响了他周围的文人学士 , 并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诗人 , 他们倡导宴饮赋诗 , 群臣应制 , 有时一次多至百篇 , 那些不擅长作应制诗的大臣 , 便很难参与朝会.到盛唐时期即玄宗、肃宗时期 , 也是唐诗最繁荣的时期 , 诗坛人才辈出 , 群星璀璨 , 风格各异 , 流派纷呈.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 , 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 , 更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 终将唐诗推向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 唐诗的繁荣 , 除皇帝爱好的原因外 , 也得益于诗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导向作用.唐以进士科取士 , 应试者必须长于作诗 , 而这也就成为士人们获取功名的正路 , 唐诗也因以诗赋取士而繁盛起来.高宗时 , 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 , 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及至盛唐 , 诗赋取士更见推重 , 玄宗朝的进士及第或位极卿相者如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 , 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官几乎无一不是诗人 , 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曹寅辑的《全唐诗》 , 所收诗达48900多首、作者达2300多人.应该说 , 这一数字虽然惊人 , 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诗人 , 世人仰慕诗人 , 诗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在这种社会导向下 , 许多文人学子都把追求诗“境”作为自己的理想 , 诵习诗赋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门砖.李白刚到长安时 , 因没有什么名气 , 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看了他的《蜀道难》 , 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 , 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荐给玄宗 , 李白得以“供奉翰林” , 从此名扬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 , 以得李白品题为进士中举之捷径.有个叫魏万的人 , 从河南跟踪李白 , 奔波三千里 , 终于得到李白的《还山诗》一首 , 魏万靠此诗居然金榜题名.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 , 社会的导向作用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有着何等的影响. 宋代的文人政治与宋词的极致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 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 , 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 , 始于唐 , 兴于五代 , 盛于两宋.在宋代 ,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 物质生活的丰富 ,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 , 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 , 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 , 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 , 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 , 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 , 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 , 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 , 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 , 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 , 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 , 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 , 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 , 吃羊肉;苏文生 , 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 , 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 , 影响久远.这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