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化交流的诗词( 四 )


21、不用方便筷,植树造绿荫 。
22、自备碗筷,保护环境 。
23、饭菜穿肠过,礼让心中留 。
24、相互谦让,亲如一家 。
25、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
26、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
27、食堂饭菜香,买饭多谦让 。
28、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
29、古诗《锄禾》你我读,盘中餐苦当记住 。
30、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沈阳某中学与韩国某中学进行了一次“走进唐诗宋词”的文化交流活动...展开全部网上复制的: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泪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
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
--郑板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
三、诗画的情趣 。
四、意境的涵蕴 。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
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
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
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 。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
“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一定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同时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① 。
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道路、室内陈设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美的环境 。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特点为重视自然美、崇尚意境、追求曲折多变以及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品格,与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形式美的追求迥异 。
中国园林于先秦时期发轫,魏晋南北朝是转折点,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已相继兴起 。
经隋唐的发展,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其间以文人园林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园林进入总结阶段,尤以明清代的成就突出,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期的遗存 。
皇家园林现多存于北京西郊,而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为集中,它们是中国的园林的两大流派 。
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而定,以下试从园林建造艺术意境与诗画艺术的相互渗透入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质 。
中国的造园的宏观发展的整体艺术,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讲,而个体的构建特色可以简单用四小段阐述:宏观上: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 。
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 。
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 。
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 。
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
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