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蚕桑有关的诗词( 三 )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
田家即事 【唐】祖咏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 。
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 。
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 。
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 。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 。
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 。
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 。
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 。
乡村四月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所见(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
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关于蚕的诗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唐代.王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蚕妇》宋代.张俞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
《蚕妇吟》宋代.谢枋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唐代.王维 译文: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
赏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象,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乡村四月》宋代.翁卷 译文: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
赏析: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
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蚕妇》宋代.张俞 译文: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赏析:揭示蚕妇是因为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而伤感 。
蚕妇之所以会痛哭流泪,是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
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美丽的丝绸衣服的 。
诗人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