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如何写?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 , 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 , 岁月悠悠 , 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 ,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 , 母子的书信交流 , 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 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 , 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 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 , 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 , 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 , 又不乏孩子的偏激 , 既睿智幽默 , 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 , 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 , 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 。不仅动人 , 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 , 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 , 《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 , 触及了我的神经 。
从这本书中 , 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 , 只要满十四岁了 , 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 ,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 , 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 , 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 , 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 , 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 永远不能得到尊重 , 永远只能选择服从 。难道在中国人眼里 , 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 , 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 , 我又发现了一点 , 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 , “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 , 真是可笑 , 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 , 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 , 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 , 要接受一个事实 , 那就是 , 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 。”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 , 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 , 而是你是否快乐 。我要你用功读书 , 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 , 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 , “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