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杨玉环的评说诗词

后人对杨玉环的评说诗词

后人对辛弃疾的评价展开全部辛弃疾词论和所有时代的其他词人都不同,辛弃疾是以英雄的身份登上词坛的 。
从二十三岁起兵抗金,手刃叛徒义端,并且率领五十骑兵于万马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部千里归宋 。
这样传奇般的经历,不但在文人中绝无仅有,即使在那些行伍出身的戎马一生的将军之中,也足以成为光耀千古的壮举 。
当时的南宋小朝廷,对他也是极为赞赏的,“懦夫为之奋起,圣天子一日三叹息 。
”这就是辛弃疾在历史上威武雄壮的出场,可谓气势不凡 。
然而从本质上说,辛弃疾又是一个绝对合格的文人,他和投奔到金国的党怀英同时师事毫社的刘岩老,二人都在文学史上留有大名 。
辛弃疾的诗、词、文、赋都很出色,如果在重文轻武的南宋小朝廷以此博取功名,直如探囊取物一般 。
南归之后,为了在官场上讨个出身,辛弃疾也参加了科举,轻轻松松就考了个进士 。
所以说,辛弃疾就文化上的造诣本来就是不凡的 。
所谓“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
”辛弃疾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文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
他以恢宏的创作才力,数量众多的优秀词作,凌驾于两宋词坛之上 。
将宋词这一时代之文学推上了最高峰 。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辛弃疾的词,宋词将大为失色,不可能达到和唐诗并称的高度 。
离开了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来谈辛弃疾的词无异于缘木求鱼 。
辛弃疾的志向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国土 。
要为民族报仇雪耻 。
所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自徽、钦二帝被虏到辛弃疾南归,中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多个年头了 。
蝇营狗苟的南宋小朝廷君臣一直畏敌如虎,国耻家恨何曾放在心上 。
但是对于有着儒家家国观念和鲜明的民族观念的词人来说,对于所有爱国志士来说,洗雪靖康之耻都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
辛弃疾终其一生,没能实现他的宏伟理想,何止没能实现!连希望的泡沫都没有呈现过!南归之后,辛弃疾被朝廷委任了一个江阴监判的小官吏,由于才华的极为出众,所以很快升迁到了一省方面大员的位置 。
但是中间屡遭弹劾,闲居江西二十余年 。
朝廷从来没有打算委以他军国重任让他克服中原 。
辛弃疾也曾上书朝廷《美芹十论》,上宰相虞充文的《九议》都十分详尽的阐述了自己的北伐主张和抗金谋略 。
这些闪耀着天才光芒的军政文章,即使完全从军事、政治的角度讲,也足以留名青史 。
其中分析敌国军事、政治形势之透彻、抗敌策略之完备、对朝廷尽忠之情的恳切,都令人悚然动容 。
可是这些文章最后都如泥牛入海,绝无回音 。
倒是为辛弃疾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可是光有声誉有什么用?辛弃疾连一试身手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因此辛弃疾的一生都是在怨愤中度过,他念兹在兹都是“西北”“神州”“天裂”一类的词语 。
所以忧心国事,图谋恢复成为他词中的主要内容:要挽银河仙浪 。
西北洗胡沙 。
(《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他年要补天西北 。
(《满江红?鹏翼垂空》)凭栏望,由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
(《声声慢?征尘成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看试手,补天裂 。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南共北,正分裂 。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西北有神州 。
(《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早已看到“金国六十年内必亡,金国既灭,宋之忧方大 。
”具有超卓政治、战略眼光的诗人怎能不热血如沸 。
可叹的是,辛弃疾的预言,不幸在几十年后成了现实 。
金国终于灭亡,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很快步其后尘 。
以辛弃疾的军事、政治才能,在当时的有利的时势条件下,如果得以充分发挥,是完全可能有所作为的 。
至少金国灭后,南宋不至于沦入亡国的悲剧 。
不论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都对辛弃疾的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
陆游在一首赠辛弃疾的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把他比作春秋齐国名臣管仲和汉朝开国名相萧何 。
洪迈说,假如给他机会,辛弃疾完全可能完成恢复中原的理想,功业超过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东晋名相谢安(《稼轩记》);陈亮在一封给辛弃疾的书信中指出,当时国内名望最高的,东边是朱熹,西边是辛弃疾(《与辛幼安殿撰书》);黄干在给他人的书信中认为,当时能够在国事上有所作为的,没有人能比得上辛弃疾,说“辛幼安之才,世不常有”(《与金陵制使李梦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