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范文有没有?( 八 )


二、教学机智体现“道”“术”结合
在细细体味名师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运用智慧将教学中的“道”和“术”有机地结合,教学机智表现的是如此完美 。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而内涵的部分是教师自身的“道”――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如此的内外兼修,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机智 。
每个班上的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他们已经知道了,经常在上课过程中要“叫”出来,怎么办?书中的各位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教师请这些好学生做“评委”,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教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教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等等的这些应对,其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效果各有不同 。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 。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 。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 。虽然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而是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对于学生观的理解 。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 。很赞赏书中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徐芳老师的话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 。”
三.教学机智需要行且思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指出:“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 。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厚积的结果,是行思结合,且行且思的消化,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 。
一要广泛阅读 。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才能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思,因此要广泛阅读 。要阅读数学教材,不仅要读所教学段,还要读其他学段的 。我们小学教师不仅要读小学教材,有机会还要读读初中、高中教材 。这样才能居高临下 。要阅读数学史,因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有许多平时我们困惑不解的难题可以在读史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并能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身上做到“润物细无声” 。要阅读杂书,教数学的,不妨读点文学、读点哲学、读点美学??做一个“杂家” 。这样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多一份机智、自如、洒脱 。除了读有字之书外,我们更要读无字之书 。要阅读同伴,“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是一种资源,更是一座宝库,我们要学会欣赏,并充分开发、利用 。要阅读社会,社会是一部大书,“留心处处皆学问”,要读懂这部大书,必须抛开浮躁,沉下心来,处处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