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旌诗词联

心旌诗词联

有关于湘江的诗词文/赵缺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
西北昂扬之风,或在昆仑乎?东南神秀之韵,尽在湘江矣! 夫湘江者,出百越,过永州,踞长江之腹地,领洞庭之源头 。
恰此绵长,斜穿一省;何其浩大,广纳诸流 。
冷渡苍山,经行峡谷;暗浮翠岛,环绕沙洲 。
有时收敛,似蛰龙伏身之隐;倏尔开阔,化鲲鹏展翅之游 。
若其夹岸风光,春秋如画;漫江景致,遐迩闻名 。
赤壁夺乱霞之辉;白沙混流云之色 。
千里扬帆,常载翩翩绮梦;两堤垂柳,轻挥脉脉幽情 。
草木粘天,几回弥望;波涛拍岸,无语聆听 。
驰骋新城,何不驱车道路;留连古迹,悠然驻足轩亭 。
况乃以江湖之浩瀚;播华夏之文明 。
藉石碑之篆刻;著往事之零星 。
虞舜远巡,伤心而逝;湘妃遥盼,泣血犹凭 。
碧水遑遑,问正则悲吟何处;清风飒飒,掩少陵哀叹余声 。
终古之愁,只今谁识?童子观潮,但羡伟人之搏浪;老翁扶杖,闲谈儒将之征兵 。
复能致万顷以宁谧,与兆民以丰登 。
鱼肥米灿,橙黄橘青 。
椒如烈火,茶胜玄冰 。
礼仪兼备,仓廪充盈 。
遂有江东布衣赵缺,竭其才以献小赋 。
赞曰:思彼乡之好景兮,动此夜之心旌;仰天然之灵气兮,愿湘江之永澄;喜黎庶之安康兮,祝吾国之中兴;慕先贤之啸傲兮,作斯赋以和鸣 。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陈邦炎教授点评〕 杜审言曾有二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 。
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 。
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 。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
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 。
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
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
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 。
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
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 。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
”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 。
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 。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
诗的前两句是今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
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 。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
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