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怎么写?( 六 )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 。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 。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 。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 。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 。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 。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 。没有完满,完满在远方 。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 。说教师和教育的事 。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 。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 。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 。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 。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 。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解放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
上述这些,就是我解读的《教育的细节》的内容,抛砖,期待玉来 。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怎么写?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

暑假里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 。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 。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 。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 。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