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_赤壁( 五 )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都遗响千古 。
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 , 又称山水田园诗 , 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 , 通过描写一山一水 , 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 , 常用寓情于景 , 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 , 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 , 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 , 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 , 雍陶《题君山》 , 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
12.闲适诗 , 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 , 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 , 难度越来越大 , 题型越来越完善 , 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 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
无论从教材角度 , 从高考角度 , 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 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那么 ,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 ,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 , 不仅有多 , 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 , 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 , 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 , 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 配合全词情调 , 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 , 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 ,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 , 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 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 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 , 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 , 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 , 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 , 还是从环境上着眼 , 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 , 绕巨石 , 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 , 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 , 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 , “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 , 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 , 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 , 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 , 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 , 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 , 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 , 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 , 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 , 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