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怎么写?

有人说: "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 这话一点不假 。暑假里,我捧起了《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数学卷)一书,读着那一节节经典课堂实录,一则则精辟点评,一篇篇精彩反思,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受益匪浅 。
对于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应拥有 "5 实 " ,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听出来、学出来、做出来的,而是品出来、悟出来、磨出来的,这本书就是通过众多一线教师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对自身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聚众人之精华,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本书从以下 3 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 细节,彰显教学的智慧 。
一句无心的话,一次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 …… 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与功力 。点滴的微末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该书的第一篇 ——《 品味细节的精彩》让我们领悟到:名师的经典课堂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经典细节构成,细节犹如山有小口,一旦走进去,就别有洞天 。比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在执教《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黄老师让两个队进行比赛,规则是每次两队各派一名代表抽签,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 。
结果长江队是9130 ,黄河队是4652 ,比赛结果不言而喻 。可是正当大家为自己取得成绩高兴时,黄河队的一名学生将4652 的数字调整成为6542 ,虽然这样的操作对最终结果无关紧要,但仍立即引起长江队的不服,对此,黄老师并没有以 "权威者"的身份妄加定论,而是把问题交还给学生 。那位学生的理由是:这样虽然我们仍然是输了,却可以少输点 。黄老师立刻肯定了他的说法 。
面对这一小小的突发事件,黄老师能敏锐洞察到,并能灵活机智地应对,这种细节恰恰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更是教育智慧所营造的氛围 。试想,若不是黄老师给了那个男孩表达的机会,又有谁能知道他的心中所想?又怎能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再如青年名师张齐华在执教《因数和倍数》一课时,展示一份作业,上面写着:"36 的因数有:1 ,36 ,4 ,9 ,2 ,18 ,6 ",张老师没有急切地让学生修正答案,也没有充当"裁判"直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把评价的权利完全还给学生,把评价目标定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照自己找出的36 的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的.?""对于他的方法,谁来评价?"……一连串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补充、提问、更正,总结出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决窍——一对一的有序地找 。正是吴老师抓住了学生作业中的细节问题,把评价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带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正互动,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比较中沟通了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在观点碰撞中学生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成了智慧飞扬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