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诗词断句( 六 )
(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
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 。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 。
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 。
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 。
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
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
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 。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
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
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 。
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 。
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
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但同时又被诗人赋予愁苦的色彩 。
她的内心充满“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是个梦,难以觉察,不可捉摸,“他”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但“我”无能为力,只有无限的惋惜,只能远远地目送“她”“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
最后,在“雨的哀曲里”,“她”的一切,统统像轻烟薄雾似的消失在朦胧之中,一去不返 。
只留下“我”的追求无着的惆怅,“我”的绝望地叹息,从而使本已低沉的诗的基调进一步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更加凄清和愁怨 。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悲剧感和孤独感,因为他所期待的象征着理想的美丽姑娘只是一个像梦一样的朦胧的形象 。
由于抒情主人公的吟唱和含有象征意义的姑娘的形象,都与一个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意象(悠长而寂寞的雨巷)紧紧相扣,这就使得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染上了象征派诗歌的风格特点 。
然而,由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些感情体验是以真实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做底子的,因而该诗又摆脱了象征派诗歌(如为戴望舒所崇敬的法国诗人威尔伦的作品)常有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味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诗词大赛活动策划书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
- 毕业留言古诗词范文有没有?
- 清明节诗词策划书范文有没有?
- 形容展望未来的诗词写法怎么样?
- 青春诗词|十首关于青春的诗歌,以青春为主题赞美歌颂青春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