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领导 诗词( 四 )


比之他们 , 弘一逃禅来得彻底 , 他皈依自心 , 超然尘外 , 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 , 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 所创作的《送别歌》 , 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 成为经典名曲 。
同时 , 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
卓越的艺术造诣 , 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
他苦心向佛 , 过午不食 , 精研律学 , 弘扬佛法 , 普渡众生出苦海 , 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 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 , 以律严身 , 内外清净 , 菩提之因 。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 一轮圆月耀天心 。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
《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 , 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 , 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 , 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 , 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
李叔同留日期间 , 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
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 , 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

【送别领导 诗词】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 , 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
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 , 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
由于这首诗无上的艺术成就 , 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对它有所引用 。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 , 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 。
送别诗 , 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 , 落日故人情 。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 , 天涯若比邻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
”与李叔同的《送别》 , 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 , 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 。
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 , 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
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 , 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 , 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 , 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 , 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
古代送别诗 , 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 , 是确有其人 。
但耐人寻味的是 , 根据现有的资料 , 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 。
《送别》分三段 , 第一段是“写景” ,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 , 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 , 是对第一段的重复 , 其实不然 , 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 , 犹如日落 , 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
《送别》 , 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 , 用无所明指的象征 , 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
所以 , 《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
展开全部
送别同事祝福语,朋友离别祝福语短信,送别领导祝福语,女朋友离...月朦胧 , 鸟朦胧 , 我悄悄的送你行;今生情 , 说不清 , 友谊永远藏心中;说送别 , 道珍重 , 思念声声送;舍不得 , 不舍得 , 人生无奈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