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年高考诗词赏析题( 二 )


历代兴亡 , 沧桑百感 , 一时汇集 , 涌至笔端 , 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
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 。
“行人莫听宫前水 , 流尽年光是此声 。
”“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
“宫前水”即浐水 。
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 , 北流汇诸水 , 又东流入灞水 , 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 , 再入渭水东去 , 故云 。
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 , 潺潺、湲湲 , 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 , 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 。
“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 , 只好劝其莫听 , 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 。
古往今来 , 多少有才之人 , 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 , 而皓首穷经 , 虚掷韶华;古往今来 , 多少有为之人 , 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 , 而拜倒皇宫阶下 , 屈辱一生;古往今来 , 又有多少有志之人 , 驰骋沙场 , 立下不朽功勋 , 终因庸主不察 , 奸臣弄权 , 致使“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而空死廊下 。
正是这条宫前水 , 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 , 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
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 不尽长江滚滚流” 。
辛词浑茫 , 韩诗杳渺 , 其长吁浩叹 , 则异曲同工 。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 , 而写得蕴藉含蓄 , 凝重深沉 , 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 , 把错综复杂的隐情 , 友情 , 人世沧桑之情 , 天下兴亡之情 , 统括为“古今情” , 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 , 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
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 , 首句蓄势 , 次句轻点 , 三、四句浓抹 。
诗意内深广 , 韵味悠长 ,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
2.(1)晚:归艘 钟声望:江、青山、远帆...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
十年来 , 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 , 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 , 一道分析理解 , 一道分析鉴赏 。
2002年起 , 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 , 加大了主观题 , 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 , 有客观题、主观题 , 但主观题比例大 。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
”可见 , 对古诗词的考查 , 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 , 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 , 难度上有加大趋势 , 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 , 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 , 是能游刃有余的 。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 注意这十个方面 , 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 使诗歌生动形象 , 境界全出 。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 , 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 , 有规律可循的 , 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 , 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 ,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