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别世诗词( 五 )


当时 , 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 , 纷纷起义抗元 。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 , 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 , 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 , 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

【亲人别世诗词】

到了起义的那天 , 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 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
很快 , 徐达就攻下元大都 , 起义成功了 。
消息传来 , 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 , 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 , 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 , 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 , 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
此后 , “月饼”制作越发精细 , 品种更多 , 大者如圆盘 , 成为馈赠的佳品 。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 , 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
赏月 在中秋节 ,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 即祭拜月神 。
到了周代 ,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
设大香案 , 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 , 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在唐代 , 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
在宋代 , 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 , 贵家结饰台榭 , 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
每逢这一日 , 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  牌楼上扎绸挂彩 , 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 , 夜市热闹非凡 , 百姓们多登上楼台 , 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 , 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 , 团圆子女 , 共同赏月叙谈 。
明清以后 ,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 ,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 , 中秋月饼香又甜” 。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 , “月饼”一词 , 最早见于南...
表达你对已故亲人或朋友思念的诗词思乡怀人 , 月明情浓 ——略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湖南省华容县教研室 谢先国 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 , 唐诗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 , 璀灿夺目 。
唐诗不论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 , 还是在反应生活的广度上 , 都达到了空前绝后 , 无与伦比的高峰 。
其优秀的篇章 , 隽永的意境 , 如同一壶香浓味郁的美酒 , 令人细细玩味 , 终身享受 。
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屡见不鲜 , 而描写又各具风韵 , 借明月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 悠悠的离愁和深深的情愁等不同的情感 , 以致使明月成为了思念故乡 , 怀念亲人的情感寄托物 。
当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明月意象 , 人们的思乡念亲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
从而形成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又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
一、乡愁浓浓念故土 。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 , 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 。
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 。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 , 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
对孤身远客来说 , 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 , 使人感到客况萧条 , 年华易逝 。
凝望着月亮 , 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 , 想到故乡的一切 , 想到家里的亲人 。
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 ,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 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 何况是月明之夜 , 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 , 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 , 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 , 它只用叙述的语气 , 用明月意象 , 写远客思乡之情 , 然而它却意味深长 , 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