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字诗词( 四 )


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 。
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 。
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 。
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
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
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 。
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 。
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
”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 。
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
文征明《水亭图》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
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点 。
一个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 。
就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
(宗白华说,“仰观”“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 。
)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 。
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是人生感 。
再一个例子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这也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 。
王勃在文章开头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 。
它有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这就是滕王阁所引发的一种形而上的感兴 。
我国云南昆明有一座大观楼,楼上有一付对联,据说是中国最长的一付对联 。
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
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
”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和“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相对) 。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
有没有诗句中带亭字的诗呀 、 速求 、 唯美点的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李 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
寒山一带伤心碧 。
瞑色入高楼 。
有人楼上愁 。
玉阶空伫立 。
宿鸟归飞急 。
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
《寄李侍御》刘长卿 旧国人未归,芳洲草还碧 。
年年湖上亭,怅望江南客 。
骢马入关西,白云独何适 。
相思烟水外,唯有心不隔 。
《送殷大入蜀》陈子昂 禺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 。
送君一为别,凄断故乡情 。
片云生极浦,斜日隐离亭 。
坐看征骑没,惟见远山青 。
《早春野望》王勃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
淮上与友人别 。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