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济南诗词

忆济南诗词

描写济南的诗展开全部先来个总的:济南最早的诗人 , 并不属于三千年前的入选《诗经》的谭国大夫 , 而应是四千年前 , 龙山文化时代的人民领袖大舜 。
新石器晚期 , 国家形成之初 , 泰山周围的齐鲁大地是古东夷人的聚居地 , 生于诸冯(今诸城)的大舜在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耕田务农 , 然后他逐渐西迁 , 曾在雷泽(今菏泽)捕鱼 , 河滨(今豫西北黄河故道)制陶 , 终于在逄泽之阳(今河南开封市北)被尧帝选拔 , 又禅帝位于他 。
史传载舜母早亡 , 曾受继母的虐待 , 但仍然孝顺不改 。
后来 , 他回到历山上扫墓 , 弹奏出一曲《思亲操》 。
“陟彼历山兮崔嵬……父母远兮吾将安归?”这首歌词 , 当记录在汉代的《琴操》一书中时 , 经琴师传习已有二千年了 , 因此其文词或许有传讹失真之处 。
著名的《南风歌》也传说是大舜作的:“南风之薰兮 , 可以解我民之愠兮 。
……”它虽然记录的时间比《思亲》约晚五百年 , 但是其风格也沾染了战国作品的影响 。
但是儒家和墨家共同传习的《书经·皋陶谟》(后世区分成《皋陶谟》《益稷》两篇)内部记载了大舜和大臣们唱和的诗句 , 记录的时间最早 , 虽然只是两三句子 , 当是接近真实的情况的 。
大舜不仅是位诗人 , 还是我国最早的诗论的奠基者 , 在《书经·尧曲》中记载大舜对其典乐的大臣夔说:“诗言志 , 歌永言 , 声依永 , 律和声 。
”从此“诗言志”三字被后世文学论著皆奉为圭臬 , 影响巨大 。
大舜的影响 , 在济南更有其众多的遗迹佳话 。
“七十二名泉”最有名、最古老的当数舜泉 , 也就是传说他浚井时留下的舜井 。
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历山有舜祠 , 下有舜泉;到了唐代则明确定在今舜井街内;唐宋以来 , 许多诗人都题咏过舜泉 , 其中最有名的为欧阳修、苏辙等 。
《水经注》还记载了趵突泉畔建有舜妃娥皇女英祠 , 泉水形成的渠溪名为娥英河 。
《水经注》是北魏时代的著作 , 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 , 其所载的祠庙而命名的河名 , 起始当在秦汉时代或更早 。
另外济南西关还有处“双女泉” , 也是纪念大舜二妃的(晚清以后湮没) 。
关于历山 , 又名舜山 , 也是历史文人题咏的对象 , 最早当属北朝著名学者 , 《魏书》的著者魏收作的《舜山诗》 。
上面提到的《琴操》 , 其著录者为东汉著名文人蔡邕 。
蔡氏外祖是泰山羊氏 , 他曾在泰山一带居留 , 因此此书多载济南泰山一带的歌词 , 可以代表济南诗风 。
尤其是曹操曾任济南王 , 其子诗人曹植曾为东阿王(其墓地东阿) 。
而当时的东阿 , 其王宫所在部 , 现已划入平阴县 。
曹植在此处的鱼山上得以接触印度文化 , 创制了新的诗体《鱼山明》(又名《鱼山梵》) ,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注重平仄律的开始 。
以曹氏父子为主导的“建安七子” , 大部分人也出生于济南周围一带 。
到了唐代 , 安史之乱之前的济南 , 更是诗人荟萃之地 , 除了本地出生的崔融外 , 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中国诗坛上辉煌的双星 , 都曾为济南的山水陶醉 。
李白游了鹊山湖、华不注 , 写下了神采飞扬的名篇;杜甫则与大书法家李邕在历下亭饮酒赋诗 , 写出“海右此亭古 , 济南名士多”的传颂千古的佳句 。
宋代以后 , 济南更是诗人辈出 , 如“诗歌女皇”李清照 , 相传她的故居在柳絮泉边 , 曾在《如梦令》一词中表现了溪亭泉的风光;那因抗金而投奔南宋的辛弃疾 , 相传他的故居则在历城甸柳一带 。
金元时期济南诞育了杜仁杰(长清人)、刘敏中(章丘)、张养浩(历城)这几位杰出的散曲家 。
明代的成就更为辉煌 , 当时全国诗坛出现的“前七子” , 济南的边贡 , 是其中的骨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