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经典封面( 四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竟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 1925年春夏 , 毛泽东踩着国共合作的大洪流 , 回到家乡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农*动 。
反对国民革命 , 一心要抓革命党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 , 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 。
幸亏有人通了消息 , 于是 , 在1925年8月28日那天 , 毛泽东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 。
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 。
这首《沁园春·长沙》就是在长沙旧地重游时写下的 。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 山下旌旗在望 , 山头鼓角相闻 。
敌军围困万千重 , 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 , 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 , 报道敌军宵遁 。
1928年4月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 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 , 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毛泽东也自嘲的称自己做了“山大王” 。
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 , 说的是1928年8月的 黄洋界保卫战 。
诗人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 。
他用《西江月》的词牌 , 并为这首诗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
这就是上面的《西江月·井冈山》 。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665.5 久有凌云志 , 重上井冈山 。
千里来寻故地 , 旧貌变新颜 。
到处莺歌燕舞 , 更有潺潺流水 , 高路入云端 。
过了黄洋界 , 险处不须看 。
风雷动 , 旌旗奋 , 是人寰 。
三十八年过去 , 弹指一挥间 。
可上九天揽月 , 可下五洋捉鳖 , 谈笑凯歌还 。
世上无难事 , 只要肯登攀 。
1965年5月22日 , 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井冈山 。
这次回到井冈山 , 离他1927年引兵井冈山 , 开创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 整整三十八年了 。
于是他构想了这首题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词 。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 西风烈 , 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 , 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
1935年遵义会议后 , 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 。
在长征路上复出的毛泽东 , 最先写出的不是笔下的诗词 , 而是“四渡赤水”这一军事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
正是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 , 毛泽东写下了他自认为诗词创作中颇为得意的一首 , 这就是《忆秦娥·娄山关》 。
这是毛泽东在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写的第一首作品 。
《清平乐·六盘山》 ——1935.10 天高云淡 , 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屈指行程二万 。
六盘山上高峰 , 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 ,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7日 , 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六盘山 。
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 于是毛泽东作了这首《清平乐·六盘山》 。
《七律·长征》 ——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走下六盘山 , 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 , 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 , 下面就要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 。
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 , 那就是我们的家了 。
身后的脚印 , 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七律·长征》 。
求唯美、经典诗词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2 佚名 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 , 与子成说 。
执子之手 , 与子偕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