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抒情诗词( 五 )


五、夏至说学者黄石 、何新 等认为,端午之节,起源于上古之“夏至节” 。
上古以“夏至”(坤日)与“冬至”(乾日)为一年之两大节日古,上古的夏至节,是殷商古历的新年 。
同样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 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
”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
六、恶日说有些学者认为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 。
《夏小正》 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
”《大戴礼》 中写道 “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
农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遗弃不养 。
孟尝君 在五月五日出生 。
其父认为“五月子者, 长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 。
”东晋大将王镇恶 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
可见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 。
这样,在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端午赛龙舟诗词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经典︱十首端午诗词,哪首最得你心呢浣溪沙·端午展开全部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流香涨腻满晴川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佳人相见一千年 。
端午节就要到了,马上就要开展浴兰活动了,现在的气氛已经十分浓郁,到处都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 。
朝云已经将彩色的线绑在手臂上,辟邪的符咒也挂在了头发上,希望能与她相知相守,白头到老 。
和端午宋代: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现在的人只知道欢欢喜喜的过端午节,其实吃粽子,赛龙舟,只是为了纪念那一缕忠魂啊 。
小重山·端午元代: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
细缠五色臂丝长 。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往事莫论量 。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
离骚读罢总堪伤 。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诗人看着别家儿女手缠五彩绳,欢喜庆端阳,心里一阵惆怅 。
感叹在这样的日子里,有谁还记得那投江而死的忠魂义士,有谁还记得《离骚》的忧伤?端午三首宋代: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
诗人在这里同情了屈原,也感叹了自己的遭遇,同样是一片忠心,却无人可诉,无人能听,还是讲给那鹁鸠听吧 。
午日观竞渡明代: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
端午赛龙舟本是开心的事,诗人却有一丝闲愁,是怀念屈原,也是感慨人生 。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 。
绿杨带雨垂垂重 。
五色新丝缠角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