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情深诗词集( 二 )


叶小鸾其人叶小鸾,字琼章,一字瑶期,1616—1632,午梦堂主叶绍袁、沈宜修夫妇的第三个女儿 。
叶小鸾生于文苑世家,父亲叶绍袁是江苏吴江的分湖世家叶氏第二十四世,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母亲沈宜修来自同邑的另一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以戏曲闻名,与同时代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齐名,称“吴江派” 。
叶小鸾生时,母亲因产后体虚,且当时家中经济拮据,缺少营养调理身体,奶水不足 。
同一时期,小鸾的舅母张倩倩刚生下的婴儿却不幸夭折 。
于是,出生才四个月(也有说六个月)的小鸾被送往舅舅家,由舅舅、舅母代为扶养照料 。
舅母张倩倩是沈宜修的表妹,且是当时江南出名的才女,但她所作诗词大多散佚,仅有数首流传,也多是小鸾母女记忆后录存下来的,张倩倩把叶小鸾当作亲生孩子一般看待,不但呵护宠爱有加,还常常教育小鸾读书识字、课读诗文 。
小鸾寄育的第二年春天,沈宜修去看望父亲(小鸾的外公)时,张倩倩对沈宜修说:是儿(这个孩子)灵慧,日后当齐班(昭)蔡(文姬),姿容也非寻常人可比 。
因而对小鸾的教导格外上心 。
叶小鸾在舅母的照料下,很早就显露了不凡的才情,四岁时就能背诵《离骚》及万首唐人绝句,终卷不遗一字,而且还能略知其含义 。
舅母教其识字,过了几天考她时,故意写了错别字来让她识,小鸾也能辨别出来,对舅母说,这个字弄错了,舅母是不是误写了?让舅母越加怜爱 。
1625年,父亲叶绍袁考中进士,举家欢庆 。
十一月,叶小鸾正式离开舅家,回到了离别十年之久的父母身边 。
深得舅母张倩倩才情真传的叶小鸾,在舅母的教读下,少小即已才情初露,回到父母家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才华渐渐展示 。
回家不久,一日傍晚在堂前乘凉,坐看月色,月华初上,清冷的月光照着院中的疏枝密叶,风竹萧萧,景色如画,母亲沈宜修触动心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尚未想到下句,一傍的小鸾就接口道:“枫冷乱红凋”,母亲沈宜修大喜过望,对小鸾如此敏捷的才思,赞为有柳絮因风之思,对爱女愈发怜爱,此后对小鸾更勤加指导,亲自课读唐宋人诗,以及作诗基础的对对子 。
在叶家三姐妹中(纨纨、小纨与小鸾),小鸾虽最年幼,得父母宠爱、姐姐们呵护,但她们姐妹年岁相仿,姐妹情深 。
小鸾与她的姐妹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很早即对她们进行文学的启蒙,并培养和鼓励她们对文学的兴趣,发展她们在文学上的才情 。
她们除了在一起吟诗作画,做些女红等劳作外,还常常结伴外出游玩,诸如踏青赏花、扑蝶游戏,夏日里划着小船去采莲花、秋风里到分湖中去摘菱角,快乐的乡村生活,既让她们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农夫的艰辛劳作),又使她们比一般的闺阁女子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视野来得更开阔,同时,又在亲密无间的游玩中结成了深深的姐妹情谊 。
1632年,早有婚约的昆山张家,向叶家提出,要为长子张立平与叶小鸾完婚,婚期定在十月十六日(是农历),叶绍袁欣然同意 。
入秋,叶家上下喜气盈门,忙着张罗小鸾的婚事,九月十五日,夫家送来了催妆礼,就在这一天夜里,小鸾忽然得了重病,张家担心小鸾的身体在婚礼时吃不消,就提出来,要求将婚礼提前到十月初十举行,叶绍袁也同意了 。
婚前提前的消息告诉小鸾时,小鸾正卧病在床,叹息道:“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 。
”到十月初十这天,小鸾的病情反比平常加重了许多,婚礼自然也无法举行了,到第二天,病情急转直下,小鸾自知不行了,倚在母亲沈宜修的怀臂间,星眼闪耀着泪光,口里念着佛经,声音微弱而清晰,沈宜修连唤“小鸾、小鸾”,但小鸾已瞑目而逝了 。
叶小鸾夭折后,叶绍袁整理女儿的遗作,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关于集名,叶绍袁在序言中说:“《十洲记》曰,西海中洲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 。
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 。
”《返生香》收录小鸾的诗作一百多首,散文三篇 。
散文《汾湖石记》是晚明小品文的杰作,散文《蕉窗夜记》也颇可一读,疏香阁前种的几株芭蕉,在小鸾死前的几夜,无风自响,如婴婴啼哭,小鸾死后,没几年就枯萎了,也是一奇 。
小鸾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吟花咏草,四时歌赋,又有唱和酬答,抒情述怀,且体裁多样,五言、七言、词等,也足见小鸾在诗歌创作上的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