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隐的古诗词( 四 )


全诗的着眼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即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自己能心领神会 。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 。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 。
(二)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出自于《渭川田家》,同样是王维的诗 。
诗文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
”该诗作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 。
宁静安适的农村生活,诚挚淳朴的乡土人情,恰和喧嚣倾轧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速了诗人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思想 。
尤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表达出作者看到田家安闲晚归的情景非常羡慕,惆怅地产生了归隐田园的愿望 。
(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文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
诗前六句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
而“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说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
在诗人的体会中,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该诗句将自然美上升为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
《归园田居》的三首古诗(全文)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

【关于归隐的古诗词】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
描写跟师父归隐山间的儿童形象的诗句【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内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注释: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