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 诗词( 三 )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 。
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9209.aspx...
《菊花》、《木芙蓉》、《柳絮》、《早梅》这几首古诗的意思最好说明一下作者,很多人写过这些诗!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首诗的题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面的“菊花”,另一种是“不第后赋菊”,出自唐末年代农民起义领袖(也称“冲天大将军”)的黄巢之手 。
黄巢是今山东荷泽人,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 。
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 。
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 。
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农民起义领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 。
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 。
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 。
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 。
以下诗词解释摘自《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阳节(九月九)赏菊的风俗,相沿既远,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
为什麽不用“九月九”而说“九月八”呢?是为了与后面的“杀”、“甲”字叶韵 。
一个“待”字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
“待”到那一天会怎麽样呢?作者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接应上句 。
菊花开时百花已凋零,这本是自然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 。
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 。
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 。
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
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 。
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
【赏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
木芙蓉 宋·刘兼 素灵失律诈风流,强把芳菲半载偷 。
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谢莲色淡争堪种,陶菊香穠亦合羞 。
谁道金风能肃物,因何厚薄不相侔 。
「木芙蓉」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