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醉人诗词( 二 )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
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
【赏析二...
描写喝醉的诗词展开全部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李白《将进酒》2、沽酒聊自劳,开樽坐檐隙 。
主人奏丝桐,能使高兴剧 。
——独孤及《客舍月下对酒,醉后寄毕四耀》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短歌行》4、莫辞酒,此会固难同 。
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 。
——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5、酒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的《苏幕遮》6、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7、寒郊好天气,劝酒莫辞频 。
扰扰钟陵市,无穷不醉人 。
——戴叔伦《劝陆三饮酒》8、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 。
犹嫌小户长先醒,不得多时住醉乡 。
——白居易《醉后》9、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清明日对酒》10、劫灰飞尽古今平 。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