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 文字稿

于丹古诗词鉴赏千古名月 文字稿

千古名句 古诗 赏析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 ,曾绘中堂四幅,分春夏秋冬四景,每景以十字分缀花鸟鱼虫蝉蝶等飞禽,故粗看则花鸟,细看则文字,工整绝伦,叹为观止!尤妙者每十字均为一首七绝回文诗;原文如下:(春)莺啼绿柳弄春情晓日明 。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
(秋)秋江鸿雁宿沙洲浅水流 。
(冬)红炉黑炭际寒冬遇雪霜 。
译为七绝云:(春)莺啼绿柳弄春情,柳弄春情晓日明;明日晓情春弄柳,情春弄绿柳啼莺 。
(夏)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炎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
(秋)秋江鸿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鸿江秋 。
(冬)红炉黑炭际寒冬,炭际寒冬遇雪霜;霜雪遇冬寒际炭,冬寒际炭黑炉红 。
...
古诗词赏析 5分钟演讲稿!美之诗赏析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赏析: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
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 。
"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原本邈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便构成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 。
无怪乎梁启超称之为"奇语" 。
送士元 唐?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 。
赏析:这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 。
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 。
“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 。
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
去年春恨却来时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
琵琶弦上说相思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赏析:一对不知时务的比翼双飞的檐子,穿过微细雨帘,从头顶掠过 。
由于看到这双燕子,使词人更加的愁不可堪着,他在想:无知的燕子,尚且知道比翼齐飞的欢快,而有情的我们两个人,分各天涯,难以重逢,这、这、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现实啊! 这两句应该是这首《临江仙》的精华所在,精妙之旨 。
它的绝妙之处是融情而入景,以景传情 。
从表面来看,两句似在冷静的描写着景物,十个字却无一字提到情、愁而字,可是情自无限,愁又不尽也 。
“落花”感叹青春之易逝,佳期难再,“微雨”状出心境的阴郁和苦闷 。
以“落花”之动,衬托着人伫立之静,以独立之久,衬托着思念的专一不二,又以“燕双飞”来配“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
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 。
春山夜月 唐.于史良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
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 。
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 。
赏析: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 。
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 。
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 。
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
最后,精于炼字 。
“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