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诗词

碣石诗词

古代诗词中碣石一词有什么来历? 古山名 。
在河北昌黎 西北,太行山、恒山至于碣石而入海 。
因为远望,山穹窿似冢,山顶有 巨石突出,其形如柱,故名 。
秦始皇、 汉武帝都曾东游至碣石,刻石观海 。
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年远征乌桓经 过碣石山,著《步出夏门行》,描绘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 。
“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
”唐?武平一《奉和幸新丰温泉 宫应制秦王登碣石,周后袭昆仑 。
何必在遐远,方称万宇尊 。
”唐? 韦应物《石鼓歌》:“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

东岭碣石有遗篇是那首诗词?昌黎县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 。
有关碣石出处有两说,一说在河北昌黎 。
另一说在辽宁兴城 。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庙(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内)附近的孟姜女坟发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证实这里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
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 。
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经专家鉴定炎秦汉时期的建筑遗物 。
从而推断出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
在仙台顶筑有汉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 。
写下流千古诗篇《观沧海》 。
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 。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 。
山中有古刹“水岩寺” 。
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 。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 。
《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
”“导岍及岐…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
”《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
”《辞海》:“《禹贡》时代,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这个山应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 。
”[1]《步出夏门行》: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
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
曹操诗词东临碣石临:到,至 。
后常用作敬辞 。
观:看 。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 。
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
“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
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
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
关于碣石山的诗句下面是曹操《观沧海-碣石篇》的全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提问者说“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很明显是“以观沧海” 。
不过看起来,曹操当初是东征乌丸而写的这一系列诗,还有特经典的“望梅止渴”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
其实想一下,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为了看看沧海 。
其实他真实的愿望是剿除袁氏残党,平定东北,稳固汉朝北方这个大后方 。
英雄登碣石,看沧海也抒发自己的志向 。
大概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吧 。
《碣石庵戏赠湛庵主》 从诗意上看,碣石庵应该是位于闹市区的一座寺庙,作者游览后写了这首诗赠给庵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