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诗词评价( 十 )


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 。
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 。
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 。
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 。
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 。
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 。
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 。
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 。
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 。
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 。
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 。
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
他曾因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 。
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 。
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 。
七年(1857年),皖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 。
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 。
他本人遂于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
其实,适湘军三河新败,需人孔急 。
因此,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 。
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 。
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 。
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 。
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 。

【曾国藩诗词评价】

每当遇到困难河挫折,曾则大谈“挺”经 。
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
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 。
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