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蕨与它们的产地 各个品种鹿角蕨养殖方法( 三 )


鹿角蕨全世界自然分布有16种之多 , 主要野生在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美的热带、亚热带雨林中 。它们都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主要有美洲鹿角蕨(P.andinum),又叫安第斯鹿角蕨 。原产秘鲁、玻利维亚 。孢子叶表面密被细毛,呈白色状,叶长达3米,十分壮观 。安哥拉鹿角蕨(P.angolense),又名非洲鹿角蕨,分布于非洲乌干达、扎伊尔和尼日利亚 。孢子叶大 , 形似象耳,营养叶呈扇形 。肾形鹿角蕨(P.ellisii),孢子叶直立生长,营养叶肾状 。马达加斯加鹿角蕨(P.madagascariense),营养叶拱起深褶,有明显脉纹,形如蜂巢 。三角叶鹿角蕨(P.stemaria),全株灰绿色,孢子叶和营养叶向上生长,营养叶长圆形,顶部呈波浪状 。孢子叶有2个部分,一个分叉和楔形,另一个是比较小而窄 。瓦斯鹿角蕨(P.vassei),营养叶棕色,呈鸟巢状,孢子囊在叶背以"V"字状排列 。大鹿角蕨(P.grande),营养叶巨大,淡绿色孢子叶下垂 , 长达1.5米,20年生母株才能产生孢子 。硬叶鹿角蕨(P.hillii),孢子叶深绿色,质地坚硬,直立生长呈扇形 。银叶鹿角蕨(P.veitchii),孢子叶被有白色细毛,直立生长 。冠状鹿角蕨(P.coronarium),全株淡绿色,盾状营养叶长宽各50厘米,孢子叶下垂,长达4米 。沃尔切鹿角蕨(P.wallichii),黄绿色孢子叶宽阔、厚质,姿态优美,为稀有的小型种 。女皇鹿角蕨(P.wilhelminae-reginae),营养叶冠状,向上生长,高1.5米 , 孢子叶下垂 , 长2米,属大型种 。重裂鹿角蕨(P.willinckii),深绿色营养叶和被满银色短柔毛的孢子叶,向下生长,长70厘米,深裂呈带状 。种类繁多的鹿角蕨,为装点室内绿色空间,提供了丰富的种质材料 。
【生物学特性】鹿角蕨原产澳大利亚 。常附生于树干分枝上、树皮干裂处或生长于浅薄的腐叶土和石块上 。喜温暖阴湿的自然环境 , 冬季温度不低于10℃,但短时间能耐-5℃低温 。生长适温3~10月为16~21℃,10月至翌年3月为10~13℃ 。栽培环境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室外栽培需遮荫设施,避免阳光直射,以散射光为好 。冬季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需室内或日光温室栽培 。
【繁殖方法】常用分株和孢子繁殖 。
分株繁殖:全年均可进行,以6~7月为最适宜,成活率高,生长恢复快 。具体方法是:预先准备好盆钵(为特制盆钵,盆壁上加工孔径为5厘米的圆口若干个),也可用木制和铁制的篮架 , 艺术性强的蛇木板、枯木树权更具欣赏性 。然后用新鲜棕榈皮将孔口或篮架空隙填好,不宜过厚 , 以利排水和营养叶的生长发育 。篮架中放进腐叶土、河沙、壤土等量的混合土 。同时,选择健壮的鹿角蕨用利刀沿盾状的营养叶底部和四周轻轻切开 , 带上吸根栽进盆或篮中 , 并盖上苔藓保湿 。如贴植于枯木或板面,需用细铁丝或棕绳缚扎牢 , 放遮荫处 , 经常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当营养叶中长出新的孢子叶后才能松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