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花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鸢尾种植的方法( 二 )


露地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17℃,白天持续的高温可用遮荫网遮去 。它不仅能减少直接的太阳辐射,而且还能提高温度 。
排水系统
为了使过多的水分应快速排除,应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统 。这样也使用水对温室土壤进行淋洗成为了可能 。该处理可防止在种植喜肥作物或某种植阶段使用水分较少而引起盐分的积累问题 。
鸢尾的种植和养护技巧
鸢尾的生态习性
鸢尾类中,除宿根类,均具有根茎,粗细依种类而异 。一般较耐寒,地上茎叶多在冬季枯死,春或初夏开花 。对土壤的要求依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大致上分成三类:喜生于排水良好而适度湿润的土壤者,如鸢尾、德国鸢尾;喜生于湿润土壤或浅水中者,如西伯利亚鸢尾;喜生于浅水或湿润土壤中者,如玉蝉花等 。这一类鸢尾,花芽分化多在秋季完成,春季根茎先端之顶芽生长开花,其顶芽两侧常发生数个侧芽,侧芽在春季生长后,形成新的根茎,并在秋季重新分化花芽 。
球根类鸢尾鳞茎较小,直径1厘米~3厘米,外具褐色皮膜 。喜冷凉,忌炎热 , 要求充足的阳光,9~10月生根,早春抽叶生长,初夏休眠,为秋植球根花卉 。
【鸢尾花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鸢尾种植的方法】鸢尾的繁殖方法
宿根鸢尾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种者 。
分株繁殖,待根状茎伸长时即可进行 , 每隔2~4年进行一次 , 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 。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较好 。分割根茎时,每块以2~3芽为好,至少要具一芽 。播种应于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播后2~3年开花 。
球根鸢尾多用鳞茎繁殖,鳞茎可隔2~3年采收一次 。采收后,摊放于通风、干燥而冷凉处,其上所附子球及须根不要分离或除去,否则伤口会腐烂,应于秋季栽植时才分离 。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盘、花茎等不同器官,通过组培方法培养新的球茎 。
鸢尾的栽培技术
宿根鸢尾,栽培比较粗放,但应根据对水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环境,湿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陆生者则对水分要适度控制 。
球根鸢尾除温暖地区露地栽培外,我国多作促成栽培 。促成栽培前,将鳞茎放在 1C~C下冷藏 60天左右,如要 12月开花,则需要在开花前 70天左右种植 。准备 2月开花的,在花前 50~60天栽植,前期置于 8 C~12 C条件下,待花莲渐抽出时,可渐升高至 20 C~24 C,浇水量也增加,并保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 。切花时至少留叶2枚,以利鳞茎继续生长,茎叶枯萎后,及时挖起,贮藏温度以 27C~29C为宜 。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依不同品种、球茎大小、种植期、种植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为使种植间距合适,通常采用每平方米有64个网格的种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