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必备诗词( 八 )


这样一推崇,引 起了明清以来许多诗评家的议论 。
王世贞首先作了一个解译:“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 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 。
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 为去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
”(艺苑巵言)王世贞 的意思以为这首诗好在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之间,所以它不落意解,就是说不能从字 句上去解释,所以好 。
这种欣赏方法,不用说我们今天大不赞同,就是在当时也引起了 不少异议 。
这二十八个字,到底是什么地方可解不可解呢?当然只有第一句 。
为什么明 月是秦时的?为什么关是汉时的?这明月和关与万里长征的人有什么关系?王世贞讲不 出一个道理来 。
讲不出道理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王世贞这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念当然要 受到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攻击了 。
可是他还有一个同道,选唐诗归的钟伯敬 。
钟伯敬说: “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 。
”这 一节话虽然论到王昌龄所有的七言绝,但他既批在这一首诗前面,当然有以此为例的意 义 。
他以为作者没有说出主题思想,所以读者也到底说不出一个道理来,因而这首诗就 “妙”了 。
这不是和王世贞一样的观念吗?不过我们却不了解,既然这首诗没有读完就 可以见到它的“目前”的意义,还可以想到它“言外”的意义,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力,那么为什么还会说不出来呢?钟谭派论文艺的肤浅和玄虚,于此可见 。
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可入神品 。
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人所难 解 。
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杨子云赋:搀枪为奭,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 意深矣 。
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 。
汉则设关 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 。
”杨升庵才学淹博,但他解释文艺作 品,常犯穿凿之病 。
大概当时人对这首诗的第一句,大家都讲不出,所以他在“人所难 解”的时候,来自矜其独得之秘 。
我们且不管他这一节话里的其他问题,单看他对这一 句诗的解释 。
他以为这一句诗应该解作“在那秦代还是一片明月,而到了汉代已设置边 关的地方” 。
这样讲,其实只是按照语法次序解释,未必是人所难解 。
人家就正因为不 能把“明月”讲作“明月之地”,所以才感到费解耳 。
因此,杨升庵这一讲法,似乎向 来没有被人接受 。
直到明末,唐仲言著唐诗解,才对这首诗有较好的解释 。
他说:“匈奴之征,起自 秦汉,至今劳师于外者,以将之非人也 。
假令李广而在,胡人当不敢南牧矣 。
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交互其文,而非可解不可解之谓也 。
”这是对王世贞的批判 。
唐仲言以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只是修辞上的互文现象,并不难解,总的意思不过是说秦汉时代直到 唐代的边关明月而已,这一说法,因为是从修辞学的观点来解释,就非常切实,因而为 一般释诗者所采用 。
现在初中文学课本上对这句诗...
关于古诗的故事,不要那些太常用的,要与众不同的苏轼与妹妹的对诗,堪称经典 。
兄妹二人都饱读诗书,才思敏捷 。
苏小妹额头高,苏轼脸长,二人因此吟诗戏谑 。
不仅见其诗词功力,更见心胸豁达与幽默开朗 。
苏小妹笑话苏轼的胡子:“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
”东陂先生诗曰:“未出闺阁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
”古代未出阁的姑娘是住在后花园的,从闺房到前面的画堂,还要经过一个院子 。
这可够损的,得多高的额头啊 。
苏小妹很生气,立刻回应:“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嘴边 。
”大哥,你脸够长!苏东皮也不是吃干饭的,妹妹额头不仅高,还有高颧骨深眼窝呢:“几回拭脸深无底,留却汪汪两道泉 。
”关于苏小妹的故事还有许多 。
最著名的是苏小妹三难秦少游 。
秦观秦少游是当时著名的风流才子,北宋文学家,词人 。
“双手推开窗前月,投石击破水中天 。
”就是这夫妇二人的传世佳话 。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展开全部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