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扇诗词( 八 )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
二.“词”问题小答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 。
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 。
据说是取古代著名 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 。
从前遵用的人颇多 。
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
三.“对联”问题小答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
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
二是词性相当 。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