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当时的诗词( 三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
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 。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
唯美的诗词,带些忧伤1、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
2、 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3、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
4、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5、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
6、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
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
7、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
8、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
9、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
10、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 。
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 。
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
11、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12、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
13、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
14、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
15、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16、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
17、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
18、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
19、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
22、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
42、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
43、 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 。
来世你渡我,可愿?4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
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
45、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
26、 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

27、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28、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
29、 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
3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
31、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32、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
33、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
34、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
35、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
36、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