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天真的古诗词( 七 )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
(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
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 。
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 。
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 。
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 。
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 。
他曾几次到过长安 。
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 。
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 。
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 。
“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 。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扬,卢,骆并称为初唐四杰 。

【说人天真的古诗词】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
随即出游巴蜀 。
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
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 。
《赠汪伦》 lǐ bǎi chéng zhōu jiāng yǜ xíng,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huǐ shēn qiān chǐ,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
不但与杜甫并称“李杜”,还被人们称为“诗仙” 。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 。
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 。
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 。
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
描写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的古诗有哪些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自古就是诗人们的吟咏对象.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而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颇具特色.唐·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明·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写幼女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幼女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此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责子诗》、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嘲稚子》、《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清代诗人著名袁枚的《所见》等,也都是别具一格的吟咏儿童的佳作.古诗吟咏儿童,妙趣横生,笔法多样,值得当代诗人们“古为今用”,以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吟咏儿童的诗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