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声音 诗词( 五 )


”苏诗浓墨重彩“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展烟花文化“励我奋进,催我自新”的深厚意蕴 。
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乾隆戊寅(1758年)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克鲁特、塔什罕回人等入觐,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 。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
《中国实业》: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
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
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
——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 。
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
唐诗《早春》中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
《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
——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 。
但也称“爆竹” 。
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
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
——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
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
——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
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
——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马路上已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
我们赶紧拿了鞭炮,急急忙忙跑到马路上 。
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放鞭炮!我马上从爸爸手中接过一串已经点燃的鞭炮 。
闭上眼睛把竹竿伸得老远老远,只听“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响过,就闻到一股火药味 。
忽然“砰”的一声,我睁开眼睛一看,哟,不知是谁放的“高升”落到了我的头上 。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