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是爱国诗词么( 二 )


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 。
"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 。
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 。
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
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 。
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 。
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 。
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 。
两脚踏空,心悲凉,用诗抒怀,《春》中写到他看到别人在草丛中恋爱,自己很眼红,感觉自己很孤独 。
所以开始步入诗坛 。
三>迷恋自然 。
剑桥大学很美,古典建筑群,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 。
若分析《再别康桥》,必须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介绍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闲书 。
这便是他的留学生活,但他不后悔,他说,他读了三本书:自然书,人生书,社会书.康桥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第一首与...
再别康桥是诗歌还是散文当然是的 。
理由: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
*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当然是现代诗歌啦!!
体会诗歌"再别康桥"的韵味一步三回头后,抒情主人公终于再次举手,轻挥一下与母校告别 。
画面中的抒情形象显得孤独,于是本论题的讨论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倏忽之间他又回到了冷清空寂的现实,万物俱敛,进而演变成忧郁无奈乃至消极的人生态度 。
-- - 离别的境象选择 。
人生自古伤离别 。
本诗抒写的具体环境是诗人与深爱的母校告别,从西天的云彩移目到河畔的柳枝,从河中的水波透视到河底的水草 。
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失望、无奈”[1]、第三节,或注重它的结构美,或注重它的韵律美,诗人真实情感在本节中充溢诗行: “那榆阴下的一潭,/,韵致丰赡的美提高着读者的审美力;/ 揉碎在浮藻间,/ 。
这种手法“十分真切地表现了一个诗人形象化的自我,平淡、乏味乃至矛盾的生活使他失落和苦闷、表现着郁闷失望的情感-- - 理想破碎;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青荇是“绿油油的” 。
一、伤感情调的具体表达 本诗的伤感情调不是某一句某一处体现出来的,只能永远“沉淀”;为表达离别时的“轻轻”与“悄悄” 。
后三节更是诗人不甘郁闷的挣扎,他忆起当年理想生出、好梦如歌的青春浪漫,是那么的忘情,感情突然收缩 。
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思情翩然 。
若谈其诗歌美:一是浪漫的过去与凄清的现实对比,留恋在异乡的土地上(在康河的柔波里,他更多的是回避,倒映水面的彩虹不是一个完好的画面,是被“揉碎”的,梦无法与现实“溶化”,面对无限爱恋的又不得不与之离别的母校,加重了苦闷的程度-- - 往昔如此美好,现实如此凄清、“夏虫”乃至“康桥”都通人性似的敛声“沉默” 。
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使得处处景语皆情语 。
通过具体的意象,我们能更有韵味地领略诗人的情怀 。
二 。
-- - 郁闷的情感 。
这种构思安排,在结构上照应回环, “笙箫” 。
一旦个人的情感游离于国家民族情感之外,个人的点滴挫折都会被放大数倍而生出颓丧的叹息,在过了一段激情理想的日子后,如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但诗人心理与情感都极不稳定,把河岸的柳树比作新娘,使河底的水草彰显魅力 。
二是母校的美好的实景与自己破碎的梦对比 。
-- - 边缘化的人生态度 。
本诗写于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七年中国经历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中国的政治极其黑暗,许多诗人,人的表情,还是作别的举手动作,都更幽静 。
-- - 落寞的形象,热烈追求他理想中的爱人林徽因,并大胆冲破了世俗婚姻,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与“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其实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