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诵读交流活动( 三 )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 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
那么 , 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
全词以问起 , 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 , 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 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 , 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诚然 ,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 , 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 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 , 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 , 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 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 , 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 , 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 , 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 , 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 ,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 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 , 无穷无尽 。
同它相比 , 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 , 稍嫌直率 , 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 , 流不尽 , 许多愁” , 则又说得过尽 , 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
可以说 ,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 在很大程度上 , 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 , 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 , 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 , 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 , 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 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在年级经典诗词诵读展演活动会上的学生致辞怎么写

【诗词诵读交流活动】

尊敬的各位老师 ,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举国上下迎接共和国的xx岁生日的喜庆氛围中  , 我们全体师生 , 满怀喜悦的心情 , 以精神饱满的姿态 , 欢聚在此 , 隆重举行高二年级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
徜徉在经典诗词这座文学珍宝馆 , 我们目不暇接 , 我们流连忘返 。
在这里 , 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 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 , 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 , 声声向苍天发问 , 辛弃疾挑灯看剑 , 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 , 十里荷花”吟咏歌唱 , 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
经典诗词是一座巍巍丰碑 , 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经典诗词又是一顶灿灿王冠 , 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
这里 , 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 , 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 , 也能听到“杨柳岸 , 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 , 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 , 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 , 也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 。
捧出这部宝典 , 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分量:刻写历史 , 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 , 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 , 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 , 它声声不倦 。
含英咀华 , 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 , 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 , 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莺啼的锦绣江山卷 , 也是宫廷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 , 它的塞外鼓角 , 它的新坟旧鬼 , 它的金风玉露 , 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
今天下午 , 让我们共同举起经典诗词这樽美酒 , 邀明月至花前 , 引诗情到九重 , 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 , 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