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婉约悲凉( 七 )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 展开
推荐一首古诗词,并说说推荐理由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 。
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 。
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 。
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 。
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 。
...
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2-6 18:03 --------------------------------------------------------------------------------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
触景生情 。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
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
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
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 。
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 。
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
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 。
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
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 。
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 。
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 。
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 。
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
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
“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
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
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 。
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
遥思远忆 。
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 。
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 。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 。
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 。
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 。
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 。
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 。
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 。
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