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洪防汛诗词( 二 )


这辉煌原本是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闪射出来的啊! 只不过 , 在没有灾难的时候 , 也许它若隐若现 , 似有似无 , 像 混杂于沙砾之中的金子 , 像隐匿于浮云之后的星光…… 没有灾难的时候是最容易麻木的时候 。
麻木的时候是最容易滋生灾难的时候 。
那末 , 让真、善、美在我们心中永远醒着吧 , 让掩藏这辉 煌之光...
我国古代怎样防汛抗洪1 古代也有水文站我国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珠江、松花江七大水系 , 历代都很重视防汛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 。
因为河流泛滥影响着水运、灌溉和生活用水 , 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虽然古今防汛抗洪不可同日而语 , 但是古代还是有值得赞赏的做法 。
据史料分析 , 我国古代从大禹时起就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 。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 历代各朝更是注重在各河流要处建站监测水文 。
有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的“白鹤梁” , 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 , 就是我国水文站的一处罕见遗迹 。
由于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2米~3米 , 几乎常年没于水中 , 只在每年冬春之交水位较低时才部分露出水面 , 故古人常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水位 。
从唐代起 , 古人便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 , 并刻“石鱼”作为水文标志 。
2 古代的防洪法规我国古代各朝还制定过许多防洪法规 , 从制度上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 。
其中 , 金朝泰和二年(1202年) , 金章宗颁布实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 。
《河防令》的主要内容有:第一 , 明确划定了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 , 将“六月初至八月终”定为“涨水月” , 规定这期间沿河官员必须轮流“守涨” , 不得有误 。
第二 , 规定朝廷每年都要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 , 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 , 督促沿河的州、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 , 维修加固堤防 。

【全国抗洪防汛诗词】

第三 , 规定河防紧急时 , 沿河州、府和都水监、都巡河官等应共同商定抢险事宜 。
第四 , 奖功罚罪 , 沿河州、府、县官员防汛无论有功还是有罪 , 都要上报 , 由国家据情处理 。
《河防令》的颁行 , 不但对当时金国占领下的黄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过重要作用 , 而且对后世的河防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金以后各朝代的防洪法规 , 多由《河防令》引申而来 。
3 古代的洪水预警机制在古代 , 黄河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 。
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 , 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 , 快马迅驰 , 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群 。
这种水报属接力式 , 站站相传 , 沿河县份皆备良马 , 常备视力佳者登高观测 , 传水报的马一到 , 即通知马夫接应 , 逐县传到开封为止 。
当时有的一昼夜迅奔500里 , 竟比洪水还要快 。
当时朝廷还规定 , 传水报的马在危急时踩死人可以不用偿命 。
对此 , 人们家喻户晓 , 一见背黄包、插红旗跨马疾驰者 , 大都会自觉避让 。
古代 , 报告水警还有一种独特的“羊报” 。
所谓“羊报” , 就是报汛水卒 。
据载 , 黄河上游甘肃皋兰县城西 , 清代设有水位观测标志 , 一根竖立中流的铁柱上根据历史上洪水水位情况刻有一道痕 , 如水位超刻痕一寸 , 预示下游某段水位起码水涨一丈 。
当测得险情时 , “羊报”便迅速带着干粮和“水签”(警汛) , 坐上羊舟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好 , 随流漂下 , 沿水路每隔一段就投掷“水签”通知 。
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于缓流处接应 , 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 , 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 。
“羊舟”也很独特 , 它用大羊剖腹剜去内脏 , 晒干缝合 , 浸以青麻油 , 使之密不透水 , 充气后可浮水面不下沉 , 颇似皮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