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作品古诗词( 二 )


”据李正宇介绍 , 这批硬笔写本主要出自敦煌藏经洞 , 也有近百年来莫高窟其他洞窟、佛塔、烽燧遗址的陆续发现 , 从笔画造形看 , 敦煌硬笔写本字体平整 , 粗细均匀 , 富有现代硬笔书法的“线”感 , 没有毛笔书写顿笔、回峰、肥瘦结合、点面相间等“面”的特征 , “显然是用竹、木、骨、角等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 。
与写本相印证的是书写工具的发现 。
上世纪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中 , 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国西部发现过10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的硬笔 。
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发现芦苇管笔 , 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市张义堡西夏遗址发现竹管笔 。
从形制上看 , 这两种笔极为相似 , 都用木质材料精工削磨 , 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 。
让人吃惊的是 , 这两种笔的笔舌正中都有一条缝隙 , 呈双瓣合尖状 , 与今日钢笔笔舌有异曲同工之妙 。
1991年 , 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尔湖东南岸汉代高望燧遗址中 , 一名矿工发现了一枚汉代觚、二枚铜箭镞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 ,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竹锥笔 , 时间已有近两千年 。
李正宇说 , 中国史书中有“古笔多以竹”的记载 , 敦煌高望燧遗址发现的这枚汉代竹锥笔 , 就属此类 。
该笔形状扁平 , 一头平齐 , 一头削尖 , 从笔尖残留的漆痕看 , 显然已经用于写字 , 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竹梃蘸漆而书”的历史事实 。
李正宇认为:“硬笔书写才是中国书法的源头和母体 , 作为书写工具 , 毛笔的大量出现和使用是秦代以后的事 , 先秦时期 , 中国书法都是硬笔书法 。
根据文献考证和实物对比 , 甲骨文、大小篆、古隶、秦隶等书体都可判定为硬笔书体 。
”据史书记载 , 中国书法的“毛笔时代”到西汉时期才真正来临 。
毛笔的改良、丸墨的发明、纸的创造都是秦汉时期的事 , 而这些都是毛笔大行于天下的前提条件 。

【硬笔书法作品古诗词】

李正宇说:...
硬笔书法(竖写)古诗一般硬笔书法从装帧上说 , 篇幅较小 , 所以不适合太短的诗词 , 因此内容较多的 , 意境好 , 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都可以 , 而且寓意也吉祥 。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很多 , 列如曹操【魏晋】 观沧海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 。
硬笔书法作品绝句诗的一般格式书法可以自己画格来写的 。
可以横写 , 也可以竖写 。
横写的话格式没有特别的要求 , 一般空两格写 , 有标点 , 写完落款即可 。
落款根据最后一行剩余空白的多少 , 剩下的多就接写在最后一行 , 剩下的少就另外起一行 。
落款就写诗作者诗题目 , 再写书写者的名字和书写的年份月份 , 如:李白诗将进酒王羲之书于壬申年初夏 。
竖写的话 , 一般是顶格 , 从右到左进行书写 , 一般不用标点 , 落款格式参照横写的 。
一般情况下 , 楷书用方格写 , 隶书、行书、草书用用竖格写 , 这些都可以自己画的 。
最后建议在网上找一些名家作品 , 参考一下人家的布局 。
...
哪几首古诗词适合写硬笔书法要先写内容 , 由右到左 由上到下写 没有标点符号 直接往下写 写完 另起一列 空一格 写诗名、作者、落款(用较小的字) 后面空 一格 盖章 注意图章不要太大 章的大小 和落款的字差不多 如果是有色纸 就先将图章盖在白纸上 剪下来 粘上去 切忌 作品不要 太饱满 正文最后最好空半行(或列)的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