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水诗词

金华山水诗词

描写金华美景的诗句宝婺观望金华山 (明·陈逢春)金华中天楼阁倚金汤,北望芙蓉瑶草长 。
云暗赤松犹住鹤,山馀白石已亡羊 。
五峰烟树生秋思,万古江流送夕阳 。
羽客相逢传往事,至今洞口夜生光 。
讲堂洞 (明·潘伟)石室攀跻上,苍藤翠结门 。
岩阴分雨滴,碑篆合苔痕 。
天远浮图窟,人从虎豹蹲 。
讲筵问何处,伫立白云根 。
智者寺 (清·诸锦)萧梁留古寺,智者遂为名 。
一水金鱼活,双蕉铁干成 。
卧狮苔绣涩,高鸟树嘤鸣 。
更觉芙蓉好,沙门引领行 。
小三洞 (宋·于石)(一)四山回合响幽泉,古木苍藤路屈盘 。
一局残棋双鹤去,石屏空倚白云寒 。
(二)洞门相对是吾家,朝看烟云暮看霞 。
铁笛一声山石裂,老松惊落半岩花 。
(三)断崖怒涌四时雪,虚壁寒凝六月霜 。
洗钵老僧闲洗钵,碧桃花落涧泉香 。
游下灵洞 (宋·金履祥)久知灵洞锁瑰奇,水石幽深路转崎 。
佳境自多平爽处,笑渠索隐厉裳衣 。
游金华山禅院 (前蜀·释贯休)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崩腾 。
因知境胜终难到,问著人来悉不曾 。
斜谷暗藏干载雪,薄岚常翳一龛灯 。
多惭不及当时海,又下嵯蛾一万层 。
金华山(唐·袁吉)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 。
风偷药气名何限,水泛花光路即迷;洞口数声仙犬吠,始知羽客此真栖 。
游金华山诗(南朝梁·沈约)远策追夙心,灵山协久要 。
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 。
未乘琴高鲤,且纵严陵钓 。
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 。
高驰入阊阖,方睹灵妃笑 。
游北山三洞记 (宋·方凤)从法清院而西,过故康懿泰国长公主坟园,登山可至九龙寺,上有刘先生讲堂,刘孝标读书也 。
三洞,上为朝真,中为冰壶,下为双龙 。
三石扁皆飞白书,立下洞口 。
观(金华观一一编者注)有“天下名山”四大字 。
观之左为椒亭,所从入洞路也 。
以山下平地言之,此则山巅,然而迢递宽衍 。
观之前居民成聚,则此乃洞天之趾尔 。
双龙洞口,石室明净,坐可三二百人 。
仰视石室绀碧,其隐约可名状者,为云物,为仙桃,为道人比肩而立 。
龙首见其左而尾悬右 。
石壁上又悬石至地,独黄色,俗呼吕先生藏身霞衣挂,其旁有北斗星窠 。
洞穴如蟆颐,水淙淙从中出,即流入右偏,暗出洞外溪涧 。
众束炬揭裳,伛偻踏水入内洞,凡三数丈,首背皆擦石 。
旧卧小舟而入,今敝漏阁水际 。
既入,复虚旷如外洞,水从右流,莫测其浅深 。
执炬者一一相指告,见蜂窠石 。
水蛙石 。
石钟,手捶之钟声 。
仙珠累累贯岩上,石门限 。
雪山,山前雪,山后雪,望之皎然 。
仙笠悬岩石 。
石鼓,捶之鼓声 。
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自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
猫一 。
狮子一,头足尾具,额有珠 。
大龟黑色,自蛇纠绕其背,首入甲下,奇甚 。
笔格一 。
霜崖粲如繁霜 。
有卷石,小窍指面大,有水正滴窍中,名仙人砚滴 。
候片时,才一滴 。
仰观洞中,他无漏泉,独此尔 。
浴室 。
石棂 。
三足蟾 。
悬钟宝盖,如名刹讲台上所设而加高大 。
海角虎蹲立 。
云霞五色欲飞 。
极里从暗处俯伏远望洞口水中所从入处,仅一小隙透明,如十五夜月,名仙人望月 。
又大象足二,小一 。
仙桂 。
水波石粼粼然,大者如浪 。
转雪山后而左为滑台,为池,为田,畦町高下可数 。
仙人挂衣横十数丈,衣纯素,祛袖蹙摺皆天成 。
又仙人眠石,方整可卧 。
仙人帽 。
日月二宫 。
复从洞口踏水而出 。
凡洞中所见,不假一毫镌凿而形状自然,其妙处殆不可言也 。
登山几半里,至中洞洞口 。
视深处乃暗穴,但闻潺潺水声 。
束数炬,相后先若入井然 。
稍斜向内 。
众鱼贯而下,石滑且险,约三十丈至水帘,自高岩喷出,下有巨石盛之,即不知水之所往 。
水帘出处,前有悬石如钟,又如飞凤 。
视水帘以下,复沉沉深黑,人多不敢复入 。
扬炬而前,由水帘之右,转而深入,巨石无数,回视水帘,乃在目前 。
愈入愈深,下复无水,有石笋入空旷中,高可三四丈,色莹如玉,从石笋而下,极底有石室燥洁,曾游者留题在焉 。